第13部分 (第1/4页)

颐羌衣ハ碌囊患蚁丛≈行牡拿徘岸剂⒆拧叭攘一队�蟹锹厶潮本┓寤帷钡牡葡洹U馄�杖梦蚁肫鹆死湔侥甏��歉鍪笨蹋�泄�堑谌�澜绻�业牧煨洌�词刮业母改敢淮�械暮芏嗳巳远鲎哦亲樱�甘郴故窃丛床欢系乇辉说搅朔侵抻氚⒍�湍嵫牵�芏骼丛蛉源�屑さ厮担骸笆欠侵扌值芙�颐翘Ы��瞎�摹!�

除去为了重温与非洲的友谊,确保在能源与国际事务上的合作,3个月前的那次峰会也被视作2008年的奥运会的一次预演。对于一个像北京这样的一场暴雨都会陷入瘫痪的脆弱城市,它能够承担一场如此大规模的运动会吗?

在过去的3年中和正在展开的一年中,“2008年奥运会”成了北京的情结,一切似乎都与它有关,它催生了所有的欲望与想像力。人们拼命买房子,因为2008年之前,房价不会跌;人们对于股市充满热忱,至少在2008年前,它是不会崩盘的;台湾问题也不要在2008年之前忧虑,北京会对台北的举动保持尽量的克制;买一种品牌的牛奶是为了强壮中国人与奥运精神,出租车司机学英语是为了奥运会做贡献,电视广告里闪现着不同肤色的男人与女人,他们都在说“北京,真好”;一场场关于不插队、不吐痰这样最基本的礼仪规范的活动开始展开,那种宣讲的口气仿佛听众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我知道肯定无数不知道的摊贩肯定会在即将拆迁的店铺前贴上这样的广告:迎接奥运,清仓大甩卖……

“俄罗斯人不喜欢吃海参,法国人不喜欢吃内脏,而美国人性格比较豪爽,吃饭没有太多的禁忌,他们大都比较喜欢吃中国的宫爆鸡丁。西方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因此吃饭时不要安排13个人一桌,活动日期尽量不要安排在13日和星期五重叠的日子。还有日本人不喜欢绿色、荷花、狐狸等,韩国人不喜欢白色……”这是在北京一所高校一场普通的讲座的部分内容,它也是为迎接奥运会而设立,大学生们热烈的掌声,说明在接受了超过十年的教育之后,他们对于世界其实还是一无所知,并且仍旧热衷于这种肤浅与简单。

北京四处弥漫着奥运气息,从政治人物、运动员、演艺明星到环卫工人,都向奥运会展示着热情与决心,它寄托了今日中国人对自我形象的新期待——在自觉落后于西方多年后,我们将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赢得举世的尊敬。为了这个目的,一切都理应被动员起来,一切不安的因素都应被及时克制,一切不同的声音都应该被屏蔽,人人理应喜气洋洋、干劲冲天……

这些场景总是唤醒我的中学与小学的记忆。印象中,几乎每过一段时间,班主任就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讲道,明天会有人来学校参观,这些人可能是教育考察团,也可能兄弟学校的老师,他们的观察要么将决定我们是否会评选上模范学校,要么会对学校的形象有影响。而对我和同学们来说,它总是意味着一场烦人的大扫除。将平日谁都不会注意的“卫生死角”清除后的第二天,我们等待着别人的考察与观赏。这一天,我们会表现得格外安静,课上更专心地听讲,回答起问题来都更一板一眼,因为不知道是否有人会从教室后门偷偷看过来。有时候,为了迎接一场盛大的检查,我们会忙上一个礼拜,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被一种集体荣誉的情绪感染着,我们要比三条街以外的那个小学更优秀。在那些时刻,做了错事所得到的批评也更严厉,教导主任经常会在大会上以这种方式开头“在文明学校评比前夕,XX同学还出现旷课”。但是,每当这场检阅结束后,我们就被一种无所事事的失落感包围着,教室恢复了杂乱,卫生死角仍旧是死角,上课说话的同学继续交头接耳,那种短暂集体的荣誉感,就像一阵轻微的感冒,不留痕迹地消失了……

2008年之后(2)

我的成长是由一次次这样的记忆构成的,以至于在长大之后,对这些形式主义充满了本能性的反感。像任何一个中国人一样,我渴望国家与民族给我带来认同感,沉浸在集体情绪的人们往往是最幸福的,否则你就无法理解群众运动的魅力。每个人也都是一个更广阔群体的一部分,承担其责任、分享其荣耀,一个19世纪末的英国人无比幸福,因为他可能仅仅凭借一张伦敦的名片,就可能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畅通无阻。饱尝因国家屈辱而带来个人辛酸记忆的中国人,是多么渴望获得国家的强大与繁荣,从而也给他们的个人生活带来新的光彩……

或许是年龄渐增、日益保守,我越来越难以相信,事物的发展可以凭借一次行动,而突然进入新阶段;我也越来越认定,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依靠你自己的努力与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