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俊 �

让曹操真正开始注意孙权的,是两件说不上多么出色的事情。

孙权继位将近九年了,当初接位的时候,身周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比比皆是,很多人当时便断言孙家的家业到了这个碧眼儿手里只怕要易主了。别的不说,仅江东集团当中,当之无愧能够坐领六郡的便大有人在,孙策的连襟周瑜和将军府长史张昭都是一时之豪杰,这两个人若欲夺江东基业,也不过便是伸伸手那么简单……毕竟大家侍奉的都是大汉天子,谁肯一辈子做旁人的家奴呢?然而便在这一片非议疑虑声中,孙权悄然坐稳了新一代江东六郡之主的位子。张昭依然掌有六郡行政之权,周瑜却悄然外出,据说是坐镇鄱阳湖训练水军,而年轻的破虏将军孙权,虽然始终不显山不露水,却稳稳把住了江东的最高权力。

→虹→桥→书→吧→BOOK。

第22节:荆州!荆州(2)

建安十三年二月,孙权不顾幕僚们的纷纷反对,以决然的姿态建立了破虏将军柴桑行营,将江东的政治中心由长江下游移到了长江中游的下端。

三月,孙权亲率水军攻打荆州的江夏军,临阵斩杀家族的仇人黄祖,大胜一场,然而却并未借机吞并江夏全郡,反倒于当月退军。

这两件事情连在一起,让英雄一世的曹丞相悚然心惊。

孙权敢于力排众议迁都柴桑,说明其权力基础是稳固的,他根本不在乎江东的豪强阶层以及将军幕府中的强势人物们的意见,而从其决定迁都到柴桑行营的建立,前后总共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将军幕府迁往柴桑行营后,那些顽固的幕僚将军们纷纷追随前往,甚至连江东的豪强郡望也逐渐开始向柴桑搬迁。曹操是见识过大阵仗的人,然而即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无论迁都的行为最终导致何等结果,仅此一事便可以看出孙权此人魄力非凡自信满满。

仅仅是自信也还罢了,实际上后面跟着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孙权的迁都,依仗的绝不仅仅是〃自信〃这么简单。

破江夏杀黄祖说明孙权不愧为将门虎子,他虽然没有父兄那样煊赫的威名,在军事上却绝非可小视之辈。要知道,黄祖不同于江东那些不堪战阵的地方军阀,他是刘表手下久经沙场的悍将,镇守江夏十余年未易其职,充分说明了镇南将军对其的信任和看重……毕竟能够在战斗中将孙文台当场击毙之人,不可能是无能之辈。

然而这个沙场宿将在孙权面前,竟然未能走上一个照面便连性命也丢了……

若仅仅如此,孙权的军事能力再强,也不过又一个江东〃小霸王〃罢了,然而令曹操分外忧虑的,却是他打了胜仗非但不肯乘机攻城略地占领江夏,反而偃旗息鼓退兵而去,眼睁睁看着刘表的儿子刘琦在战后整顿军伍恢复人心,重新巩固了江夏的防御。

就是傻子也知道江夏是荆州的屏障,拿下了江夏,便敲开了荆州的东大门,便能将手伸向襄阳和江陵。然而孙权却似乎不知道,他什么都没说,便那么悄悄地带着水军退回了柴桑,就好像他从来也没有来过似的。

这么愚蠢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个孙权,看来也不过是个草包罢了……

此人绝非袁本初之流可比……

这是曹操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江夏之战证明了孙权的军事能力出类拔萃的话,战后不进反退,则证明了此人有着寻常诸侯所难以企及的政治头脑和战略大局观。

退军绝非表明孙权对于荆州八郡的肥沃土地没有觊觎之意,否则他就不必硬着头皮冒着成为孤家寡人的风险在群僚沸反盈天的反对声中执意建柴桑行营。

他已经开始在为北军的南下做政治上的准备了。

黄祖一死,荆州的刘表和江东孙氏之间的所谓〃血海深仇〃便消弭了一大半,未来的孙家即便真的在北方的威胁面前与刘表结盟,孙权也不必背上〃不孝〃的骂名。与之相对应的,斩黄祖却不夺江夏,则是在向荆州刘家示好,表明自己没有夺取荆州的野心和企图。在北军即将南来的局面下,这个政治信号是意味深长的,它意味着南方两股实力强大的军政集团有合流对抗朝廷的可能,一旦孙刘联盟形成,曹军的荆州之行便存在着两面作战的风险,而刘表却可以将驻守在东部的主力部队调集北上,集中兵力与曹军在南阳地区进行决战。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除非调集三十万以上甚至更多的人马大举南征,否则南下作战便成了彻头彻尾的军事冒险。

实际上曹操并未将荆州的十来万守军放在眼里,即便加上刘备在南阳招募的两万军马,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