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婺5恼秸�鸦�窘崾���有杈�蛘�啵�诙喑山ㄖ频牟慷右��氲缴��ㄉ枵较咧腥ァ�

在这种高度紧张、繁忙的工作中,粟裕和聂荣臻、罗荣桓等总部领导密切配合,高效率地处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集中精力考虑海、空军及多兵种建设问题时,粟裕深感亟待扭转我军极为缺乏专业技术干部这种现状。他在一个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完全统一的现代化国防军,必须从培养干部做起。他说:“只有勇而无谋不能成为将才,现代战争要求各级指挥员不仅有勇,还要有谋,谋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其办法首要是办好学校。”在几次重要的会议上,周恩来、聂荣臻等人都与粟裕议论过军队院校的问题,粟裕觉得,必须尽快了解目前我军院校的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提出新的建议。

我军的各种技术学校是在解放战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一所航空学校成立于1946年3月,地址在吉林省通化市。这所东北航空学校,又称“老航校”,初建时,仅有抗战胜利后所接收的日军旧飞机和通化飞机场、修理厂等设施,条件十分简陋。航校的组成人员来自延安的原新疆航空队人员、山东抗大第一分校、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干部,此外还有汪伪和国民党的起义人员,甚至还有留用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校长为常乾坤将军。

第2章 朝鲜战火 中国亟须军事工程师(8)

“老航校”以培养飞行员和机务人员为主要任务,一架机身打了125块补丁的教练机是该校惟一的教学装备。尽管如此,1948年底,“老航校”已经培养出我军第一批飞行员和一大批机务、仪表及参谋人员,总计530余人。1949年11月,该校奉命扩编为七所航空学校。

1949年2月,国民党海军主力舰“重庆”号巡洋舰在舰长邓兆祥的领导下集体起义,蒋介石闻讯气得半死,遂派飞机轰炸“重庆”号,全舰官兵555人,自沉军舰后经沈阳抵达安东(丹东);不久,国民党海军“灵甫”号官兵74人由香港来到安东。中央军委十分重视这批起义的海军官兵,为尽快建立人民海军,同年5月在安东建立了海军学校,邓兆祥为校长,朱军为政委。8月,华东军区也在南京创办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张爱萍任校长兼政委。

解放战争开始至建国初,我军已陆续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学校,主要的有:炮兵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防空学校、坦克学校、防化学校、汽车学校、高射炮学校、军需学校、测绘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和医科大学等。各大战略区所辖的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及四级军区也都先后建立了教导团、教导营、随营学校、军政干校等机构。各野战军也大多建立了随营学校和军大分校,各大军区还办起侦听等特种技术学校。

上述各种军事教育机构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指挥和技术干部,为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军队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粟裕在充分掌握全军院校情况之后,与聂荣臻、肖克等军委领导同志专门讨论院校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自从1950年刘伯承司令员在南京把军事学院办起来,全军有了培养高级指挥人员的高等学府,我军的院校工作也有了学习的榜样。要很好总结南京军事学院在坚持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办好学院方面的经验,指导我军院校的建设工作。当前我军院校的薄弱环节是各种技术学校,它们大多属于中等专业学校性质,数量多而质量不高,没有典型的好学校。有的学校领导和师资力量不强,规模也不大,对于培养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高级技术人才,是难以胜任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中国应该建立一所综合型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大学,专门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个建议。陈赓生前曾多次向哈军工的领导同志说起过这个“斯大林的建议”。

聂荣臻和粟裕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决心把“斯大林的建议”付诸实施,迅速着手组建军事工程方面的综合大学,这所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能够使用和维修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程师,以后再提高到设计和制造的高度,使它成为我军培养各军兵种高级军事技术干部的摇篮。粟裕专门找苏联驻中央军委副总顾问柯托夫将军商量过,柯托夫对筹建这样的大学极表赞成;之后粟裕又向周总理当面汇报,总理的态度自然十分明确。

1952年3月18日,一份书写的总参报告摆在聂、粟两人的面前:

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