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黄光裕起初的生意之旅说来也并不复杂,他和哥哥黄俊钦坐火车到内蒙古一带寻找市场,与要货的人签订合同,然后回广东发货(当时广东有很好的货源优势)。这种行为在1985年还被称为“投机倒把”。这年的10月10日,黄光裕和哥哥一起开始了他们的“投机倒把”之旅,这一趟,他们在内蒙古整整待了45天。相关内容参考《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吴阿仑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也正是“黄光裕们”的努力,这一年,不少家电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私人企业还藏身于各种各样的外壳之内,尽管市场上还是国营企业占据着主流,但自由市场经济的星星之火,却再也无法扑灭。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成长中的家电企业

成长中的家电企业

是年,广东已经有五家电子工业企业年产值突破了一亿大关。佛山市无线电一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粤宝电子工业公司、广州市白云山无线电厂和海南无线电厂(此时海南还属于广东省)被称为广东的“五朵金花”。

不过,在1980年,这些厂大多还只有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的营业额,新市场和新的想法无疑给了它们莫大的机遇。佛山市无线电一厂由于对“市场信息”的通晓,把产品更新了三代。在1984年,他们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亿多元,利润也突破了1 000多万元。

突破旧有的经营模式也是这些“金花”们成长的方式。1980年还在山沟里的华强电子工业公司自从来到特区深圳之后,从做加工入手,开始了一些“外引内联”,先是和日本三洋电子公司合资经营了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后又和香港天丰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了精塑有限公司。在国内,华强也和北京方面合资成立了燕华联合企业公司和生铁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过去的四年,华强每年都实现了产值和利润翻番。

这“五朵金花”在市场营销上也开始有所突破。“用户第一、顾客至上”逐渐成为它们的共识。广州白云山无线电厂已经开始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不断地宣传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此时已是家喻户晓,甚至一些偏远山区也知道了他们的摩星牌收录机。“音响技术精益求精,摩星收录机与您共度美景”这样的广告语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广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上。前一年,中央电视台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文艺晚会上,更是把摩星牌收录机作为了礼品赠送给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选手。这个1976年只有几十万元产值,从生产无线电零配件起家的小厂,此时有了亿元产值,在全国29个省,已经有了差不多30万个用户。

广东顺德县美的电风扇厂此时尽管发展迅速,比起这“五朵金花”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不管怎么说,“杂牌王”的帽子算是摘掉了。继1984年被评为“广东省和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后,1985年美的又创造了一个“三连冠”(这“X连冠”一词也是80年代从中国女排连续获得世界冠军的赞誉中所衍生出来的新词语)——三年中先后有台扇、落地扇和窗型专业式电风扇获得“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美的几乎每年都有进步。这年的1月到9月,电风扇销量达到了28万台,又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这家企业和“五朵金花”不同的是,从1979年创立至今,它都还是一家乡镇企业。

这个乡镇企业的厂长何享健此时还被媒体取了个外号:“电话迷”。说来这个外号还有点来由。1981年之前,何享健所创立的美的还只是一个生产电风扇零件的小五金厂,日子并不好过。1981年,他们想转产电风扇,可此时电风扇厂已经有了很多,一哄而上的结果是有的改行,有的停产。但何享健却不觉得这里面没有机会,他在做了多方调查和联系之后,认为并不是顾客不要电风扇,而是一些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太差,款式也过于陈旧。于是,何享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贷款100万元,引进设备,扩建厂房,转产电风扇。

一些同行颇对他的这个举动感到讶异:“何享健,你要跳大海呀?!”但何享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决定的正确。转产电风扇的第一年,各种新款的美的台式电风扇就陆续诞生,在各地畅销,甚至当年就盈利了100万元。

农村干部出身的何享健把他当年管理农村生产的经验和管理美的的经验做过一个对比。当年管理农村的生产,只要骑辆单车,在田头转一转就完了,但做一个厂长却没这么容易。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