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从攀啤T诠�チ侥辏�5碌南缯蚱笠底懿�狄膊畈欢喾�肆椒�M跏椎廊衔��馊�址⒄瓜缯蚱笠档耐揪叮�翱梢运祷�旧细爬�宋夜�骼嗟厍�诜⒄瓜缯蚱笠捣矫娴牟煌�氐恪薄5�怨愦蟮哪诼绞》堇此怠俺5碌木�樵蚋�哂衅毡橐庖濉薄! �

王首道认为,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弥补技术、资金之短。他注意到湖南澧县澧阳乡要办啤酒厂,并无技术条件,但是他们有丰富的大麦和优良的水源,于是,他们远到辽宁聘请了技师,过江去湖北的沙市加工大麦芽,结果啤酒厂仅仅建成三个月就获利13万元,产品行销30多个县市,供不应求。湖南常德地区盛产柑橘,而且亟待打开销路,石门县夏家港镇就瞄准了这点,提出了办果汁厂的设想。通过集资和贷款,这个厂很快办了起来,并且一年就赢利了100万元,而常德地区的柑农也因此增加了250万元的收入。

王首道也注意到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讲,不可能像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国一样,人口都集中在现代化大中城市,因此,以乡镇为中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尤为重要,而发展乡镇企业,正是这样的契机。

苏南,以及浙江的温州、义乌这些地区,依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迅速发展。苏南这年也在“横向经济联合”方面有了许多动作。常州就有325家乡村企业加入了全市56个企业群体。这56个企业群体的产值和利税已经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大头。苏州的企业群体总产值也达到了15亿元。

虹桥门户网。

第39节:1986年理想与现实(3)

但苏南早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此时在当地受到质疑,一些质次价廉的乡镇企业产品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乡镇工业的三大优势——廉价劳动力、优惠税率和农副产品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步消失,而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劣势正在显露。苏南彼时所确定的新策略是向名牌和大生产集结,从小而全的农村工业走向现代化工业。

销售愈发受到苏南一些乡镇企业家的重视,在他们嘴里,“产供销”已经变成了“销供产”。越来越多的人体认到,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以大规模的销售作为前提。苏南的产品也已经开始走出自己的区域,进军上海市场。这些苏南的乡镇企业,通常都是从在上海摆地摊卖便宜货开始,然后开始用大量的推销员,以举办各种订货会、展销会的方式推销产品。现在,他们开始借助一些名牌,逐步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专业商场和特色商场。常熟王市镇工艺服装厂就是这样的一家乡镇企业。1982年,他们生产的一种新款女式连帽滑雪衫获得了商业部的“优质产品”称号,打进了上海的人立服装商店,于是,“人立”便成了上海销售滑雪衫的著名商店,而王市的产品,也占到了人立商店80%的销售份额。苏州吴江的皮鞋二厂,则是用上海一个旧的车库改造成了“达胜商场”,销售他们的达胜牌彩色女船鞋,1986年7月甫一开张,营业额就达到了40万元。

浙江义乌的侧重点也在商业领域。义乌的不断成功让人们看到,流通领域的改革、民间商业的兴起是有利于培养市场机制的,它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温州模式”在这一年则愈发地受到人们的赞赏。这种以家庭工业起家的模式让别的省份的人普遍觉得“学苏南不易,学温州不难”。用当地干部的话说,温州的不少乡村是“家家办工厂,户户生产忙,人人搞流通,处处新气象”。

发端于纽扣交易市场的桥头镇,此时已经被一些人称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而桥头镇的一些人还跑到了外地去承包柜台,白云服装纽扣厂的厂长王永铮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得知一些大城市商场的纽扣生意清淡,就主动找上门去要求承包这些柜台,1985年的9月,他就承包了北京三个商场的柜台,这些柜台的纽扣品种也因此从先前的100多种增加到了400多种。

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温州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是年温州13万个家庭工厂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约为7亿元,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却仅有2?3亿元,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当时有人估算,在温州的资金市场中,民间信贷已经占到了36%,集体和个体的自有资金占到了30%,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约为34%。

此时的温州,甚至在尝试突破多年来在金融制度管理上的禁区。在民间信贷中,温州古老的信用形式“合会”、“呈会”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手段。温州官方对这种方式的态度是:“它对商品经济的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