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摹岸取蔽抟墒枪�耍�僬庋�氯ィ�赡芑岬贾率谐∥�酢! �

家电问题最为明显,就在这年夏天到来前,轻工业部的一位官员就曾预测过“今年是电冰箱市场的‘最后一个夏天’”。在过去的十年,电冰箱曾经旺销不衰,在1988年达到了极点,几乎只要是电冰箱,就不愁卖不出去,消费者既不问牌子,也不还价,搬起来就走。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在北京市场,超过2 000元以上的电冰箱已经乏人问津。

对邓绍深而言,这“最后一个夏天”还有特别的意义。就在这年的2月,媒体还用“爱国企业家”这样的字眼来褒奖万宝电器集团的总经理邓绍深。过去几年的万宝,的确是“企业生产发展,冰箱销路打开,人人春风满面”。前一年万宝集团成立之后,看起来情况似乎也很不错,银行支持他们,广州大学和万宝合办的万宝工业设计院已经成立,万宝电子技术开发中心也建了起来,邓绍深更是对媒体直抒胸臆:“我们不应计较一个电冰箱厂的得失,而应当使广州家电系列产品走向世界,确立起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万宝集团成立缘起1987年秋天邓绍深和广州二轻家电公司的经理麦绍方去澳大利亚的一次业务洽谈。一家跨国贸易企业的经理表示愿意销售广州的家电产品,初步协商的结果是在四年里可以销售电冰箱、洗衣机各50万台,另外还有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和电饭煲。这位外国商人的意见是,家电产品要配套齐全,用同一个牌号,以便统一广告、统一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这个意见大大启发了邓绍深和麦绍方,他们觉得,如果把广州万宝冰箱、高宝洗衣机、摩星收录机、钻石电风扇、胜风空调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列产品集团,那么,广州家电在国际市场上形象的改变、知名度的提高和外向实力的增强就指日可待了。这样的构想在两个季度后就成为现实。

但1989年的现实情况却是邓绍深没有想到的。在商场里,人们已不再是排队购买万宝冰箱(当然,对别的冰箱也一样)。在广州,万宝冰箱价格从每台2 000元降到了1 600元。仅上半年,全国流通渠道的冰箱库存就多出了近20万台,有的冰箱大厂的库存积压已近十万台,一些工厂被迫停产。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邓绍深向上级紧急报告,称仓库已经爆棚,流动资金严重积压,万宝需要停产整顿、检修设备和消化库存。但上面却严斥他“影响领导决策”,要求邓绍深继续生产,“以备万一”。就这样,数亿元资金积压,万宝的现金链迅速断裂。

当上级也发现情况有点不妙的时候,他们又认定这是邓绍深销售不力所造成的。在党委书记的决策下,企业改变原来的销售方式,由之前的销售公司统一经营,改为集团内部的冰箱制造厂“分级销售”,于是,销售体系和批零价格大乱。各地的经销商乘机大量吃货却不付款,万宝在短短时间内出现将近八亿元的呆坏账。这一年的秋天,这位不久前还被称为“爱国企业家”的总经理心灰意冷,不辞而别,远赴加拿大闭门不回。邓绍深走的时候,万宝冰箱的库存积压已达到六万台。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个家电巨子——万宝电器集团从此一蹶不振。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53节:1989年相信未来(2)

遇到问题的不仅是邓绍深一个。1989年11月17日到21日在沈阳举行的秋季全国家电商品交易会,成交额仅7?68亿元,比前一年下降46?41%。这届参会的代表虽然有近6 000人,但大多数人来的目的也只是“摸摸市场脉搏”,看热闹的多,真正订货的少。

官方是年开始对彩电实行的“专营”政策,也加剧了滞销。从2月1日开始,只有领到“专营证”的商店才可以销售彩电,于是,销售网点大幅度减少。以上海为例,先前的2 000多个彩电销售网点只剩下了不到1/10,一些地方的县甚至只剩下了一两个网点。而且,同时开征的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基金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彩电价格大幅度提高,18英寸彩电价格提高了900元(这分别是600元消费税,300元国产化基金),2 700~2 800元一台的价格与前一年的黑市价格类似;14英寸彩电也提高了500元,要1 800元一台,甚至超过了前一年的黑市价格。在抢购风盛行之时,人们并不觉得黑市价格有多高,但现在却不行了,人们普遍觉得相当于一个职工一两年工资收入的彩电价格“难以接受”。人们抱怨,这样的征税是变相涨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