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3页)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后记

写完《追寻商业中国》第一卷的初稿是2008年10月9日凌晨一点,脑子依然兴奋着。妻早已睡下,她正怀着我们即将出世的孩子。一时间,完成这第一卷二十多万文字的喜悦,竟无人分享。原本想开车出去,在凌晨的杭州飞驰,却又忽然感到满是疲惫。从创意到写完第一卷,三年半过去了。

在2004年年底的时候,我给上海的《东方早报》写过一篇年终特稿《营销2004,充满变数的一年》,这虽然是篇急就章,却也回顾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商业的变化,写了整整两大版面一万余字,这是我有史以来给报纸写得最多的一次。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稍有些成就感的,毕竟在我笔下,一年的商业和营销变化的轮廓算是有了。

但这个“成就感”不久就变成了一种困扰,而且这种困扰愈来愈强烈。中国的商业是怎么来的?中国的营销是怎么来的?我们经历了何种变迁才有今天商业社会的模样?这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困扰促使我思考,也促使我在2005年的上半年终于下定决心,要写一本有关中国商业和营销历史的书籍。

这个计划最早受到史景迁先生《追寻现代中国》的影响,我打算从晚清一直写到2008年。但问题在于晚清和民国部分的历史资料相当不足,再加上我并非专业作家或媒体人士,最终只得放弃。但为了这个计划,我还是阅读了大量晚清和民国的史料,甚至也读完了史景迁先生所有中文版的书籍(这些也包括了史景迁著作的所有繁体字译本)。直到2006年上半年,我决定把时间聚焦在1978~2008这30年里,这是中国商业发展最快的30年。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56节:1989年相信未来(5)

这30年自然也是我所经历的人生岁月。1978年,我读小学一年级,住在杭州的长征路上,在杭州市长征一小读书。不久,这条路改名叫了武林路,日后更是成为杭州著名的女装一条街,我读的小学,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成了武林路小学。

从读小学一直到成人,实际上我并不觉得我们正在经历着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然而仔细思索这30年,虽然儿时天文学家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生活与工作也尽管还有着诸多的压力,但这30年,我们的的确确是改变了。破旧的城市已经越来越现代化,昔日连杂货店都没有几家的武林路现在也成了商业中心,破旧的自行车已经换成了私家汽车。大多数中国人在这30年里,也变得更为富有,能接触到更多的资讯,有更多的机会,除了为政府与国有企业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或者在外资企业、自由企业工作,在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工作、经商或是旅行、定居也不再像30年前有那么多的限制。如果说是什么促进了中国的这种改变,我认为是商业,尤其是自由商业,它的精神,以及它所创造的财富和对人的改变。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30年的变化是一种必然,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工业化演进的一个片段。而对于中国而言,意义更为重大。自晚清“同治中兴”始,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着国家富强、现代化、自由、民主与独立。在这百多年对现代化追寻的历史中,中国历经艰难坎坷,终于迎来了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崛起。

在2006年上半年定下写作这30年之后,我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思考写作框架,最终的思考结果便是这本书的写法。写作这本书所用的资料用海量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周林英和蔡雪飞两位同学在她们的研究生期间先后担任了这本书的写作助理工作,负责替我拍摄1978~2008年各种纸质媒体有关商业报道的资料,为此我们查阅了历年来的报纸和杂志,拍摄的照片有好几万幅。一些传记和商业史类书籍也成为我的参考资料。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我们的资料查阅并不局限于商业,重要的政治、社会新闻的报道也在我们的查阅范围之内。我们采用了浙江图书馆和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数十种报刊杂志的资料,这些有全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