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炝湎氲秸庑┬睦锞透咝耍��奔泵γε艿阶约旱姆考淅铮�炎钇�恋囊路�页隼创┥希�急负桶职忠黄鸪雒拧�

她跟着爸爸妈妈离家不久,突然想起来今天上午已经约好了小珍要来跟她学叠花篮,于是就不知不觉地停住了脚步,心想,我是该回去还是去叔叔家呢?

父亲见庆龄站在那里不动,就问:“庆龄,你怎么了,难道你不想去看鸽子了吗?”

庆龄说出了原委。父亲说:“没关系,明天你到小珍家里教她也是一样的。”

庆龄为难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不见不散。我走了会让她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珍,解释一下就行了。”

可是庆龄仍然站在那儿不动,她说:“爸爸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是我忘了,明天见到她,还可以道歉,可是现在我想起来了,我就得在家里等她,不然就是不守信用啊。”

宋耀如听了女儿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庆龄做得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父亲到了朋友家,把这件事跟他的朋友讲了,那位朋友便让父亲给庆龄带回了两只鸽子,算是对她的奖励。

知识点:宋庆龄的兄弟姐妹简况

大姐宋蔼龄(1889—1973);大弟宋子文(1894—1971);妹妹宋美龄(1897—2003);二弟宋子良(1899—1987);三弟宋子安(1906—1969)。

宋庆龄名言: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胜利的把握,不简单决定于客观条件的顺利,同时决定于主观努力方向的正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革命之路(1)

美国求学

1907年,不满15岁的宋庆龄经过考试,成为大清国首批三名官费女留学生中的一员。7月她带着10岁的妹妹美龄赴美国留学。她们先入一所私立学校补习法语和拉丁语,准备投考大学。

两个异国小姑娘在这个当时的小城镇中,很是令人注目,以致数十年后,她们的一些师友还记得她们。该城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清晰地记得姐妹俩到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借书阅读的情况。她回忆说庆龄贪婪地阅读成年人看的书,无论是文艺类或非文艺类的书,她都阅读,而且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出一般同龄少女们的鉴赏水平”。而小美龄却喜欢读童话故事。

1908年9月,宋庆龄进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读书。美龄则因为年纪太小,未能同时入学。直至9个月后,才以“特别生”的资格就读于该学院。而当时,大姐宋蔼龄已经是该学院三年级的学生了。三姐妹能在异国团聚,真是无比快乐。

大学时代的宋庆龄以她的好学深思和讨论问题时态度的温雅雄辩,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有老师表扬她“在英文课上,她写的文章最好”。宋庆龄努力吸纳各种知识,师友们认为“她非常用功,从不漏掉任何一门功课的作业,总看见她在工作”。“她温柔而好思考”,“她沉思、内向,就她这样年纪的孩子说来,她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总之,“她是一个有学问的、严肃的和有理想的学生。”当然,宋庆龄的性格并不呆板,兴趣也很广泛,她曾经是学校的舞蹈戏剧社社员。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伴随宋庆龄的一生。

师友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宋庆龄既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又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她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责任感和义务感。

有一次,上历史课时,讨论“历史进程与历史演变”问题。一位女同学发言说:“世界文明的中心曾经很长时间是中国,后来则是欧洲,现在转移到了年轻的美国。我看不出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对于这种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观点,一向沉静的宋庆龄马上以流利的英语予以驳斥,她表示:

我不同意中国已经被淘汰或即将被淘汰的说法,因为这个观点没有考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既然对世界的昨天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就不可能不对世界的今天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的现实是,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事变,许多仁人志士在组织革命团体,他们正在流血,正在奋斗,以唤醒中国的民众。中国的革命现在虽然没有胜利,但是总有一天会胜利!

……

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决不会永远沉睡……有一天东亚醒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