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春秋时代贵族嫁女有个风俗:除了送嫁妆之外,还送人。新娘的丫头婢女,甚至亲妹子,都可能被一股脑儿送给新郎官。这叫做“媵嫁”。鲁庄公是现任齐候的表兄,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他又表现得那么诚恳,齐候一高兴,就把哀姜的小妹子叔姜也一并给了他。所以,当大家再听到歌里唱“带着你的妹妹、赶着你的牛羊、坐着那马车来”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胡编的,这简直就是春秋时期贵族嫁女的真实写照。

叔姜是个老实孩子,从小就听姐姐的话;此时到了异国他乡,对姐姐更是言听计从了。鲁庄公的终身大事总算是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从此他再不必因为守着强大的齐国而整天提心吊胆。什么国仇家恨,什么奋发图强,在他心里都没了踪影。他开始流连于声色犬马,并乐此不疲。

庆父暗自高兴。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国君参与政事越少,国君夫人能够行使权力的空间也就越大。而国君夫人,正是他庆父靠着“下半身”换来的政治靠山。那天他一看到哀姜嫂嫂那双水汪汪的桃花眼,心里便有了主意:“既然我庆父怕的是鲁庄公生个嫡子,何不趁此良机把国君夫人捏在手心?只要控制了嫡子他妈,还怕什么嫡子呢?”

可巧,正是天遂人愿。没过多久,他收到了来自内廷的密信:嫂夫人约他宫外相会。哀姜不愧是文姜的嫡传,情欲一起,什么规矩都顾不上了。自此,两人你情我愿,成了一对露水夫妻。

也许有人要问了:当时的鲁国不是“礼仪之邦”吗?堂堂一国之母,就那么容易与外臣私通?关于他俩到底如何勾搭、如何幽会的,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我们大多只能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的宫廷规矩,决不会真像“周礼”中所要求的那么严。因为春秋以来,发生在宫室内和贵族之间的男女私通事件太多了:有哥哥奸淫弟媳的,有婶母私通侄子的,有伯叔父奸淫侄媳的,有君妻私通臣下的,当然,也有君主奸淫臣妻的。就连至亲之间的*,也并非齐襄公兄妹一例。子通庶母,父夺儿媳,甚至连祖母通孙儿这等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都有记载。至于朋友之间交换妻子,那也并非现代人的创举。

《中国历代党争》第三章(7)

不管怎样,反正庆父跟哀姜两个人是勾搭上了。庆父使出浑身手段,哄得哀姜心花怒放,对他言听计从。而更让庆父大喜过望的是:哀姜一直没有生出对他威胁最大的嫡子。哀姜为什么没有生出孩子?这是一桩疑案。

庄公鲁庄公其时虽已年过不惑,但生育能力还是不成问题的:与哀姜一起嫁过来的叔姜很快就给他生下了公子启方;而在此之前,庄公早年宠幸的侧室孟任已经为他生了长子斑;在此之后又有侧室风氏生了公子申,最后还有一个小妾生了公子遂。为什么单单正室夫人哀姜一无所出呢?

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就是哀姜没有生育能力。可是,哀姜当时年方二十,从小生活优越,无病无灾;那时又没有什么药物中毒、环境污染,怎么平白无故地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呢?第二种可能性,是庆父从中做了手脚。我们说过,嫡子是庆父夺权的最大威胁。既然庆父掌握了夫人,他就有可能想办法让她生不出嫡子。不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且不说限于当时的避孕水平,如果不是庄公自己不愿意让哀姜生子,凭哀姜自己恐怕会有技术上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不生子对哀姜本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在我国古代,向来是母以子贵。尤其是在宫廷之中,君王们都是老婆孩子一大群,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地位显赫的儿子,恐怕老了就不会有好日子过。这一点,从小长于宫廷的哀姜不可能不明白。所以,生不出儿子,最不开心的应该是哀姜本人。庆父虽然贴心,总不如自己的儿子来得放心吧?让她配合庆父不生儿子,怕是比较困难。比较起来,最有可能的就是第三种假设:庄公自己不想让哀姜生子。这种猜测是有依据的。庄公之所以这么大年纪才娶正室夫人,完全是迫于他母亲文姜的压力。

当年文姜和齐襄公做出丑事之后,不敢再回鲁国,就跑到位于齐鲁之间的糕地躲了起来。庄公是个大孝子,他不但在国外给母亲盖了宫室,还经常跑去探望,当面聆听母亲训话。齐襄公的女儿哀姜出生后,为了弥补自己不能与哥哥厮守终生的遗憾,文姜不顾儿子和侄女年龄上的悬殊,铁了心让鲁庄公娶哀姜为正室夫人。

为此,可怜的鲁庄公一等就是二十年。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孟任。为了得到姑娘的芳心,他割臂为盟,许诺将来封她为夫人;可孟任从黑发等到了白发,等来的却是小夫人哀姜。不久,她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