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纪纲还喜欢广通声气,不避嫌怨。对于平日里不满意的人就上述弹劾,对于无罪受害的人,便假装上述营救,但在书中说他有结党之嫌,有营私的证据,故意引起朝廷误解。

孝宗时,岷王膺上述揭发武冈知州刘逊的不法之事,命锦衣卫把刘逊逮捕了。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人纷纷上书营救。但孝宗考虑因为是亲王亲自上书弹劾这个州官,就没有听取庞泮等人的意见,并且把庞泮、刘绅等人关到狱中。导致台谏官署空空如也。后来九卿力谏才将他们释放了。也未对刘逊进行处罚。

二、一个老太太引发的血案

明代的士大夫都喜欢意气用事。朝廷一有问题,他们就往往成群结队,吵吵嚷嚷,经常让皇帝感到难堪,甚至恼羞成怒,以至于到后拉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他们。酿成惨案。这在史书中是少有的事情。这些士大夫的忠心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做事的手法却实在可笑。

宪宗成化四年,钱太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钱太后最后的心愿就是能跟自己心爱的明英宗葬在一起。明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不想让钱太后入葬裕陵,就出面干预,皇帝没有办法,让太监夏时和怀恩召集大臣来商议。阁臣彭时、商辂、刘定之都认为应该按照先帝的意思让钱太后合葬。宪宗很为难,说:“不遵从祖宗规矩是不孝,违背母亲的意愿也是不孝,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于是有一百四十七个大臣为此上了奏疏。后来,皇帝再次和大臣讨论这件事情,礼部尚书姚夔召集大臣九十九人商议以后,说“皇上应当遵守祖宗定的规矩,怎么可以之顺着母亲,而违反祖宗的规矩呢。”宪宗为此犹豫不决。仍然没有答复。

后来宪宗下旨,要给钱皇后另外选择安葬的地点。这引起了群臣的反对,给事中毛弘倡说“这是大事,我辈应当死争。”于是,百官在文华殿外边哭着劝谏皇帝改变主意。皇帝命令群臣退下,劝谏的众位官员向皇帝叩头,说不得到合葬钱皇后的旨意,不敢退下。到了申时,皇帝迫于压力,答应合葬钱皇后于裕陵,众位官员向皇帝山呼万岁。

武宗正德十四年,武宗下诏说想要南游,群臣纷纷上疏,劝谏武宗不要去,免得使天下劳民伤财。武宗对这些奏疏不予答复。于是兵部郎中黄巩、翰林院修撰舒芬、吏部郎中张衍等一百多人继续为此上疏劝谏。武宗大怒,传旨将上疏进谏的兵部郎中黄巩、兵部员外郎陆震等数人下诏狱,将修撰舒芬等一百零七人罚跪午门外五天。几天后,武宗又下令将以下诏狱的黄巩等六人予以廷杖,其中大理寺正卿周叙等三人各五十,另外三人各四十。同时被杖的还有姚继岩等二十二人。黄巩受杖刑后削职为民,遣送回原籍。陆震杖伤特别重,江彬又让人绝其饮食,第二天他就死在狱中。工部主事何遵被打得肢体开裂,两天后也撕了。大理寺评事林公辅身体虚弱,不胜杖而死。行司副余廷瓒等人当时就死于杖下。这两次被打的共一百六十八人,打死十一人。

三、给爹娘名分

明代士大夫书生习气重,喜欢在礼节上过于纠缠。常常在听到宫廷中有不合礼节的地方或者朝廷里的一些细枝末节于理不合的时候,就一定要争议。使得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虽然当时的舆论都认为这是非争不可的,但是依后代的史学家来看其实是可以不去计较的。

武宗过世后,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外藩入京做皇帝不是很轻松的,毕竟没有那般皇太子的正统地位,被大臣拥立,很容易被大臣废,如霍光那般,或被大臣太后控制,如光绪那般。要确立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皇帝地位,有时不得不依靠专断,这样才能经过无数的考验。

可是这位世宗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令礼官集体和议他的父亲兴献王的封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为维持大宗不绝﹐援引汉定陶王和宋濮王的故事﹐认为世宗朱厚熜应过继给武宗之父弘治帝朱祐樘,称皇考,并认为世宗应该称生父祐杬为皇叔父,称世宗的生母兴献王妃皇叔母。

儒家一统天下后,“礼”这一概念成为社会最高评价体系。理学又将“礼”拔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从此道德代替法制,至明而极。明瞭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世宗在即位的第五天就要求为其父祐杬议定谥号,群臣也同意这是世间最大的政治。但时人哪里会想到,这样一个“叫爸爸”的问题居然会酿成轩然大波,绵延18年之久,影响及于后世。

按照宗法制原则,家族以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大宗不可断绝。一旦嫡长子无后,就要从小宗选择一子过继过来,承此宗祧。“为人后者为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