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 (第1/4页)

那是关于生、自我认知和死的三个根本命题,欧美哲学家争论研讨了数百年,始终找不到恰当的答案。任何伟大的哲学命题都有着开放性的答案,而这三个以唯心主义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的问题,都是相当深奥晦涩的。

与此对应的,则是以唯物主义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的另外三个问题,即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男人听了林轩的答案,发出一声悠长的喟叹。

“这三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林轩问。

在佛教的禅机答辩中,对三个问题有着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矛盾答案,即从来处来、我即是我、向去处去。

“我的答案,全都在修行中。”那人回答。

林轩不解,注视着那人隐藏在光影中的脸。

“当我认识到自己的前世、前前世、后世、后后世,也就明白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前世、前前世是谁,能够解释从哪里来;今世所作所为能解释我是谁;后世、后后世是谁,能够解释我到哪里去。”那人说。

前、前前、今、后、后后这五个不同的名称就代表了一个人连贯起来的五世,差不多是前后五百年的一段时间。

任何一名相术大师能够推断的,也就是这五百年间发生的事。

所以,看透这五百年的变化,就已经是洞悉了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轨迹。

全球学者一直有一个非官方的共识,认为只有唯心主义才能拯救世界,并且看清每一次地球重新洗牌的秘密。洗牌就意味着地球的大毁灭后重建,显而易见的,人类将在洗牌中出局,沦为各种猛兽的口粮。

林轩要的并非这样的答案,但至少这答案是有意义的,而非佛教里晦涩的禅机。

“能否更详细地解释给我听?”林轩问。

那人缓缓回答:“好,那我就从松赞干布统一藏地开始说起。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境域狭小,至松赞干布,才扩张疆土,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如《新唐书》说: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为汉魏诸戎所无也。松赞干布既征服诸部落,扩大疆土,为与邻国往来和治理民众颁布法令的需要,并派遣贵族子弟到克什米尔学习,其中端美三菩提学声明学,回藏地后制成藏文字母和文法,并著《八部论》,解释藏文的用法。松赞干布以前,西藏只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名为雍仲苯教。天赤七王都修习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此七王因具有断证功德,便以彩虹之光为道登成就……”

林轩读过那段藏传佛教初兴的历史,所以听了那人的话,频频点头。

第五百零六章 善恶消长

民间传说中,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曾经联手镇压《西藏镇魔图》里的罗刹妖女,使得西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好日子,其功绩名扬天下,千载流芳。

事实上,藏王松赞干布对于西藏的人文、政治、宗教、农业发展都具有推动性的巨大贡献。

譬如:松赞干布派人到锡兰请来蛇心旃檀的十一面观音像,又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此像现仍供在布达拉宫),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娶尼泊尔公主,携来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在小昭寺,弥勒像等现供在大昭寺);后娶唐朝文成公主,又携来释迦佛像(相传为佛在世时所铸造,现供在大昭寺正殿中);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按照松赞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现供在大昭寺北厢殿中)。

为供奉诸圣像,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在松赞干布的准许下,尼泊尔公主建筑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建筑了小昭寺,又建伽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此外,又建筑了许多修定的道场。各寺所供的圣像很多,有释迦、弥勒、观音、度母、颦戚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

当时翻译经典的人,汉人有大天寿,藏人有端美三菩提、达摩廓霞、拉垄金刚祥,印度人有孤萨惹、商羯罗,尼泊尔人有尸罗曼殊等。

可以说,藏地之繁荣兴盛,正是由松赞干布而起。

“那些遥远的历史都藏在青灯黄卷、古殿诸佛之间,你察觉到了吗?”那人问。

林轩环视这大殿中的佛像,光影迷离之间,它们像是活着,又像是静止不动,像是已经下凡人间,又像是仍然高踞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