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 (第1/4页)

正如玄武王妃所言,太后乃贤良国母,想在寿宴上借清哑这个织女向天下女子宣扬纺织、针黹,以为表率,并鼓励臣民重视农桑。

因此,清哑才以一介民女身份列席宫廷盛宴。

待各国敬献的歌舞、皇宫排演的舞龙狮、群仙祝寿等戏演罢,清哑便出场了,奉命为皇家上下、朝廷重臣、豪门贵妇贵女演示织布。

王太后本让她只在女子面前演示的,但皇帝听后朗声笑道:“我大靖织女本非寻常女子,何惧人前露面!在江南织造局的锦绣堂,连商贾们都能亲睹织女风采,今日我皇家子孙和朝廷重臣反见不得了?”

王太后听了觉得有理,便命将织机便摆在她和皇帝御座前方、正当中,正暴露在各重臣和皇亲国戚们眼前。

清哑一身红色吉服,款款走上前来。

众人见了她,都在心里评价:这个织女名副其实。

织女,若是生的美貌妖娆,则不符合这个名号蕴含的勤劳、智慧等象征意义;若是生的太过普通,甚至满身村气,又不符合这个名号蕴含的不染尘俗的仙灵气;若像世家女子一样威严,便不容易亲近百姓,清哑长相秀美,安静、纯净,符合人们对织女的所有想象和期望。

几位阁老都露出满意神色。

清哑是有些紧张的,这与见识无关,而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造成的压力,她可不想惹事,她还想好好活着呢。

她很想找找看方初坐在哪,这时候她格外想他。

不过她没敢造次,规规矩矩在织机前坐了下来。(未完待续。)

第694章 震撼

一坐下,对着织机,她的心情便安定了,神情格外专注、认真,忘记了身处皇宫内院,忘记了周围坐着皇亲国戚和朝廷众臣。

不,她并没有完全忘记。

她想起来了:正因为他们在这里,她才更要认真地纺织,她要向这些处于权利最顶端的的人们展示下层百姓生活的辛苦,不是他们看见柔软的毛巾那样心情美好,那毛巾是百姓的汗水凝聚成的。

她仿佛回到过去,与原主清哑合二为一。

郭清哑,一个乡下女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坐在织机前织布、织锦,纺纱、刺绣,做家务,终日少言寡语。

她所有的辛劳,都在清雅的记忆中复活。

这些记忆中,还包括郭守业、吴氏等人,起早贪黑、斤斤算计,维持着那份一百多亩的家业,让它呈现逐步增长而不是败落的势头。

清哑(清雅)忍不住鼻子发酸、喉头发哽。

皇帝太后等人发现:织女就像在自己家里织布,而不是当着这些人演示。她神色虔诚、专注,动作娴熟、认真。她织得很快,偶尔线打结,她会迅速处理。听见周围人低声议论,她并不故作认真、装没听见,她会抬头看那边一眼,目光沉静,议论的人不自觉收声。

王太后颔首道:“真不愧是织女!”

皇帝忙点头附和道:“很好!”

太子发现,六弟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郭织女。看得十分出神,心下一动,微微欠身过去。低声道:“可惜了!”

六皇子收回目光,笑问:“太子可惜什么?”

太子道:“这样好女子,居然嫁了。”

六皇子见他目含深意,不由笑容一滞,跟着就道:“怎么可惜呢。她和方初情投意合,正是天赐良缘。”

太子没有接话,只一笑。便低头饮酒。

六皇子转脸,继续看清哑织毛巾。

他心里,却真是隐隐觉得惋惜、怅然若失。

少时。清哑停机,将织出的毛巾献上去。

太后和皇上看了赞不绝口,又命送去给其他人传看。

众人传看了,都无不惊奇赞叹。

从郭家进贡毛巾以来。大靖还没有其他人能织出同样的东西。七月一日织锦大会上。郭家初次将毛巾纺织技术敬献给朝廷。现在才九月下旬,朝廷还在造织机,还未投入生产,而清哑已经更进一步,将这项技术更完善了,且又织出浴巾、毛巾被等花色品种,质地也更细密、柔软、完美。

郭家,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纺织作坊。

郭家放话。不准备再扩大经营规模。

无数人盯着这一块肥肉,蠢蠢欲动!

皇上龙颜大悦。当即命重赏郭织女。赏赐除了罕见的奇珍异宝、各种名贵药材外,更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绫罗绸缎等织物,凡是皇宫有的,而郭家又不一定有的,都命内府搜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