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他们各执一词,刘伯承不为所动,他主张步行去重庆,没有人听他的,于是他独自退了船票下船,背起小包袱,由梁山经垫江、长寿,直奔重庆。

300华里的路程,在他心目中不算一件多大的难事,可是一步一步走起来,的的确确够艰难的。

20岁的青年刘伯承已经懂得:要想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军人,首先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在困难面前有所作为,怯懦者绝无出息。

他怀着这种渴求真知的愿望,终于在考期前一天赶到了重庆。

考试结果,刘伯承学、术各科成绩都是优秀,被录取的同时,引起学堂当局对他的关注:刘明昭的才干真是不同凡响。

速成为讨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胁迫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一面挟制清帝让位,这个窃国大盗的复辟称帝的野心被革命党人所洞察。

因此讨袁的呼声响遍全国。

为了准备###袁世凯,老同盟会员熊克武在宜昌用川汉铁路款购置武器,组织了第五师,熊克武任师长,但懋辛任参谋长。

第五师因官佐不足,熊克武向张培爵求援,张培爵同意,选一批将校学堂的优等生,成立速成班,限半年毕业,以补充部队官佐。

刘伯承的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他理所当然地进了速成班。

速成班的学制缩短了,但是课程不能减少。

须在半年内,学完《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令》、《射击教范》、《兵器学》、《地形学》、《战术学》以及《筑城学》等课程。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国文和数学等必修课程的考试。

当时,由于外国军事教材已传入中国,速成班又增添了国外的若干军事课目。

繁重的课业并没有压垮刘伯承,他在合理安排学习各项课目的同时,还挤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此外他的书法习练也没有中断。

善于运用时间,极大地促进了他的学业发展。

这个好习惯,令刘伯承的学习自修即使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也从来不曾间断。

1912年底,刘伯承以各科全优的成绩,在将校学堂毕业,被派到蜀军第五师见习,任司务长。

不多久,他改任排长。

在川东綦江打土匪,是他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实践自己“拯民”的誓言。

刘伯承没有打好这一仗,他很清醒地总结了教训,后来他回忆当年的情景:“当时,我是有勇无谋,只管一个人冲在前面,没有组织好一排人,就已经和敌人接上火了,后面的士兵还没跟上来。

这一仗打得不好。”

其实,他从中受到很深的教益。

刘伯承担任高级指挥员后,曾明确指出:指挥员不掌握好部队,不发挥整体的力量,简单地表现个人勇敢,对于战斗任务的完成是极为不利的。

从此,他养成了每战后必定总结经验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3)

宋代诗人陆游的名句,可以用来概括他的思想方法。

蜀军第五师处于不利态势。

蜀军其余四个师,加上客居川地的滇军、黔军和陕军都为袁世凯所提升的四川都督胡景伊出力,构成了庞大的拥袁武装力量。

讨袁军公推熊克武为总司令,兵分四个支队,采用南北防御,中路进击的部署。

刘伯承所在的第一支队西趋泸州,担任主攻。

当面的敌人是川军第一师的主力旅,颇有战斗力。

战斗从1913年3月4日拂晓打响,刘伯承率全排随连队投入寒坡场战斗。

这次,他力求发挥全排的整体力量,组织工作做得很细,在战前动员时他讲道:“弟兄们,袁贼不除,国难不已。

我们要勇敢冲锋,为共和国而战!”士兵明白了作战任务,斗志昂扬。

他和另外一个排长协同配合,带头冲锋,经过几次拉锯,终于打下敌人阵地。

连长蒲剑鸣怕死,见到情况紧急,伤亡又大,就惊惶失措,跑到营部告“急”,说“一连人都打光了,赶快增援。”

刘伯承等两个排打了胜仗,却找不见蒲连长,只好越级向营长报捷。

这一下使李遐章营长愣住了:连长“报急”,排长“报捷”,太离奇了!当看到刘伯承送来的俘虏和战利品时,李营长才完全明白了真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