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种��5却�ㄉ璧墓こ蹋���ㄊ��龃竺婊�纳唐妨富�兀��龈痔��兀�鸥鲇猩�鹗艋�兀�烁雒嚎蠡�兀���龅缯荆��跆�泛臀甯龃蟾劭凇A甘巢�恳步�锏剿那б诠�铩U庑┬砼档暮缆醯娜氛鸷橙诵摹<改曛�螅�蠹叶妓嫡馐且桓龃荡笈5募苹��俜揭材盟��1958年相比,说那次是“土跃进”,这次是“洋跃进”。不过,当日华国锋满怀豪情地宣布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人站出来说它太过分。两千多位人民代表照例一致地举手通过。所有的舆论一起歌颂这个新的蓝图。一个化名“万里浪”的诗人,还借用时间之口在报纸上唱道:

人们对我有着新的概念:

可以把一秒拉长,

也可以把一分缩短……

另外一个叫作晓雪的诗人述说了春天的感慨:

今天我浓如酒、甜如蜜、深如海,

多少年不准开放的千万种花朵,

今天在眼前争奇斗艳一起开,

多少年不能歌唱的亿万支欢歌,

今天在这里纵情放声唱起来!

表面的万众一心常常是一种虚幻,轰轰烈烈的事情总是不能久远,而细枝末节反会日显其价值,这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特色。以当日情形来论,万里所求虽然远不如华国锋的目标显赫辉煌,但却在农民中间具有更大的感召力量。大政的分裂,端倪已出,在1977年的那个冬天,这分裂还只是在私下百转千回,不久便由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豁然涌出而成大潮。

1978年中国所发生的意识形态之战,实际上意味着新旧时代的真正的分水岭刚刚出现。由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连串倾覆下来的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不过,这场意识形态较量中无论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不会想到,它其实也是即将倾覆的另外一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

要想恰如其分地估计“真理标准”的讨论对于乡下人民公社的影响,应当记得,城里人的呼吁“实践”与公社社员的呼吁“自主”,是亦步亦趋地发生的。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自1977年夏秋的酝酿,到1978年春夏的公开,再到这一年冬季成为定局,这也正是乡下要求“自主权”的历程。如前所述,华国锋主席发动全体农民来批判“四人帮”破坏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可是老百姓却对接近他们的政府官员更加痛恨。他们纷纷述说这些官员对村子里的事情如何横加干涉,且把他们的冤屈投寄报社。那些日子,全国所有报纸的编辑都在埋头编写这一方面的来信。这些控诉大都只涉及地方官员的横行霸道,而这些官员通常又都是地方帮派集团中的成员,并不直接地牵涉现任高层领导人的利害,所以报纸编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来加以揭露。看来官员的横行确已到了无可迁就的程度。比如在浙江省,他们强迫农民把已经种好的大豆翻进土地,播种其他作物,是为“犁豆事件”(《浙江日报》1978年12月3日。);在广东,他们则在属于农民的二万五千公斤稻草上点燃一场大火;(《南方日报》1978年12月28日。)在江西,农民说,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们会种地;(《江西日报》1978年12月5日。)福建的农民则把一个富裕的公社归结为没有官员的干预,而另外一个公社之所以穷,也就是因为那里有官员的指手画脚。(《福建日报》1978年12月4日。)从1977年底到1978年底,全中国五百零四万个生产队中,至少有四百七十八万个投入到这一场控诉之中,其余二十多万个也并非无可控诉,而是因为那些地方实在是太过偏僻,没有公路,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广播,农民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控诉的机会已经来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梦谁先觉(10)

11月23日,也即“凡是派”正在党中央的会议上面垂首检讨的时候,安徽省凤阳县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向他的上级提出一份报告,吁请上级承认他们的“包产到组”为合法。这在当日已经是一个逾越常规的举动。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要生产队的自主权,分明是要将生产队拆散。如果“凡是派”知道凤阳县委的委员们在讨论这个报告时所说的话,就一定可以估摸出他们的失败引起的连锁反应有多严重。这些发言者中,以县委委员支道友最为直截了当。他说:“人民公社的‘队为基础’,实践证明是不行的。我们可以三级所有,户为基础。有人讲共产党喜欢穷人,好像越穷越苦越累越好。这样的办法调动不了生产力,非变动、非改革不可。责任到组只解决一时问题,从长远看,还是个体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