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饿死很多人;后来又来“文革”,又在那种极左年代移民。移民受折腾时间太长,翻身难;

三、移民工作纳入领导认识上还差劲,认识差劲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当年,淅川那边一草一木不让带,房子不准动,牛是生产队的,户口已给你迁走,你不走还等啥?湖北这边,长期认为移民捣蛋,瞧不起移民,认为移民无知、懒惰、愚昧,好像就钟祥人聪明。当地人总说移民给他们带来多少多少困难,我说你们没见移民遭受了多少困难?我们移民干部只会说实话,领导认识有偏见又不爱听,每次开会,弄不好我就和人吵架。柴湖相当于一个孤岛,说话小心,一不小心,就骂河南人。

四、对柴湖的干部调动过于频繁。组织上不信任,说移民干部搞宗派,为避免宗派就要掺沙子。柴湖现在已105000多人,95000是移民,10000是当地人,1984年柴湖在行政上就已划为镇一级组织。现在,柴湖的级别比别的地方高半格,柴湖的正职相当于副县级。来柴湖的干部要实实在在为柴湖人办实事,不能频繁调动,不能只是为了来这儿镀金、提拔。

当年与我一起来柴湖的干部,一部分调回去了,一部分去世了,现在留下的不足40%。柴湖一两万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在家种地,土地的科技含量很低。现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柴湖的脱贫,2004年、2005年两次来柴湖开现场办公会,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移1万人出去到别的乡镇,能腾出8000亩土地。即使这样,柴湖人均也只有9分地。柴湖今后的任务还相当大,要赶上当地水平,还要经过若干年……

(黄学峰,钟祥市移民局主任,已退休。曾任柴湖区红旗公社党委书记、柴湖区副区长。)

宋育昉:我是淅川宋湾人,宋湾俗有淅川第一村之称,区政府就设在宋湾。宋湾大多人家住楼房,都是二层、三层木楼,没有草房。宋湾和淅川县城隔河相望,只有八里地,经济、贸易很发达。宋湾自古重视教育,读书人很多。宋湾现在被丹江水库淹没了,当年6000多人移民到了大柴湖,住的是荒湖泥房,屋子里的芦苇、床底下芦苇如雨后春笋,过一段时间就得割一次,不知什么时候墙上的苇子也长出来了。与老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移民就是在这种巨大的失落和艰难中走过来。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9)

我来那年14岁,我们家来了7口人,连83岁的奶奶都跟着来了。我想说说我姐姐宋育英,我姐姐是个很优秀的人,她在淅川时已经中学毕业,来前就在宋湾前营村任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来柴湖那年她18岁。姐姐学习好,没上六年级就跳级到初中,后来母亲去世她休学了,两个哥哥也休学了。休了一年学后,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任学生会主席。来柴湖后,姐姐还是任村支书,她什么事情都扑在前面干。柴湖发大水时,姐姐第一个跳进水里堵,感动得大家跟着往下跳。大冷天修水渠,也是姐姐第一个脱掉鞋,跳进冰凌碴子里。在柴湖这地方当干部,凡事你不扑到前面干,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就更没有活路。在家里,姐姐处处节俭,没得吃没得穿她从不说苦,总是让着我们。当了三年村支书后,1971年提拔姐姐当了一个公社副书记,柴湖区一共6个公社。一年后又当了书记,1974年任命为县委副书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任荆州地委副书记,1983年干部要求“四化”,大批任用知识分子,姐姐文化低又让姐姐到县里任县委书记,这期间,姐姐到教师进修学院读了两年书。1984年姐姐35岁时任命为省妇联主席。《知音》杂志就是在她手上办的,后来,在武汉盖了一座知音大楼。姐姐吃苦精神强、奋斗精神强。后来姐姐从省工商局局长、省委秘书长到2004年提拔为省委组织部长,姐姐一路走过来,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一个移民的女儿,一个外乡人,没有背景,全靠实干。

我说这个意思是,不能看不起移民,我坚决反对说移民的素质低。现在,柴湖移民的孩子走出了1500个大学生,武大的、交大的、清华的好几个!我的孩子就是2003年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现在北京工作。1999年考大学时,分数在湖北省前几名,670多分!要是有同等的生活环境、同等的教育水平,移民不比任何人差……

(宋育昉,1968年移民大柴湖,1972年高中毕业,历任生产队长、村支书、公社团委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等职,现任钟祥市人大副主任。)

在柴湖的日子,与我彻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