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岬氖孔樱�炊郧逋⒌南质低兑宰罟厍械哪抗狻9ㄗ哉湓谪┫嗪��镄聪铝恕抖�习辗�聿耙椤泛汀段饔蛑眯惺∫椤氛饬狡�罹咴都�渴兜牧ψ鳌N闹兄赋龅奈侍庠诎敫鍪兰秃笠灰坏玫窖橹ぁ�

1826年,龚自珍开始在上斜街这所宅子里居住。那年他34岁,在回杭州探望家人后,带着妻儿重回京城继续做他的从七品小官。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那风酥雨腻的江南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去。但在这儿他度过了一生当中目标明确、日渐成熟的五年。他仿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的风格撰写的《御试安边绥远疏》这篇改革力作,虽然在朝野引起轰动,但文章里牵涉到太多实权派,它们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龚自珍本人也始终没有进入当权者的视野。

虽未入翰林,却已得到同进士出身的龚自珍终于有了科名,可以从容在京师定居,1831年,龚自珍将上斜街的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富番禺人潘仕成。

会馆里的乡土情谊

原来老屋子的外墙已被刷上了石灰,几乎看不出任何往日陈迹。历史在一次次的变革中被粉刷一新。

后来,潘仕成将这所宅院慷慨地赠给了番禺在京的同乡会。番禺同乡会又将这所宅子改成了〃广东番禺会馆〃。

这偌大的北京城,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让人找不着方向,那些怀抱希望而来的各地举子不一定全都欢喜而去。给他们一个短暂的空间驻足,让他们在考前温书、备考,如果能荣归故里当然更好,如果不能也不出意外,同乡的照顾和勉励也是给人温暖的。番禺会馆迎来送往的多是来京城赶考的番禺籍举子。

现在住在这儿的老人们说,后花园里原来有个大大的戏台。实际上,在每一间会馆都会有戏台,这是因为哪间会馆里如果出了新状元、榜眼、探花,哪间会馆里就是歌舞升平,热闹异常。将同乡的京官邀来,在会馆里设宴听戏,这一莫大的荣耀与喜悦一定要让大家一起分享。

科举废除以后,番禺会馆也渐渐寥落了。

感悟北京

龚自珍故居在宣武门外的上斜街,找寻的过程却是从手帕胡同开始的。根据手头的资料,从广安门外的手帕口找到崇文门外的手帕胡同,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老房子〃、〃老人〃之类的词条在问询时成为故居的线索,判断、斟酌然后前往。在整个寻找的过程中,忽然感觉一种无奈的欣慰…幸运或不幸?在这正大拆大建的北京城里,我们看见了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街、老胡同。过程总是暂时的,而我们却与这些暂时面对面地相对过,并且用心与相机在短暂停留时做下了记号。

寻找的过程就是接近的过程。终于在一个下午,我找到了上斜街的这所老宅。居民们都知道这里曾有一位叫龚自珍的人住过,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这里曾经是番禺会馆。与一位大爷聊天,他自豪地说:〃你问吧,这条街上哪有会馆我不知道的!〃

正如大爷所言,与这番禺会馆一墙之隔的就是东莞会馆,它的南边是全浙会馆、直隶乡贤祠。会馆聚集之地,旧时也一定是读书人的聚集地。从四面八方进京的士子举人,满腹经纶裹着豪情和希望而来,还带来了各乡各土的文化风俗。戏台子上的戏曲也是东南西北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条小小的上斜街,有了番禺、东莞和江浙水乡已经很热闹了,何况在上斜街周边,从繁华的宣武门外往东西纵深开去的大小胡同里,就有福建、河南、江西、四川等地的会馆三四十间。在没有现代传媒的年代,区域性的信息交流是缓慢的。然而一到每三年一次的会试,这会馆汇集的地方便成了京城里的一方异音。这容易让人想起现代的某个全国性会议,来自各地的人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交流、一块发一发感慨。孙承泽、纪晓岚、李光弟来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也来了,还有曾国藩、潘祖荫、康有为、梁启超,就连后来的鲁迅、李大钊、林白水等人都曾来过,并在此住下。宣武门外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地方。

然而,是什么引得他们纷纷在此停驻?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从西边和南边来的举人们,经永定河的卢沟桥进入广安门,再到宣武门。宣武门,是西边和南边的举人们进京入城的必经之地。在内城不许汉人居住的清朝,宣武门是士子们无限接近目的地的最大限了吧。十几二十天,甚至上月的奔波,终于可以歇歇了。宣武门外的诸多会馆门牌两旁,红灯笼散发的温情,是离家的异乡人心中的慰藉。

大多数会馆对进京赶考的举子提供免费食宿,或者只要交少量的钱。穷书生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