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因素,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传统不会永远延续。在过去几个世纪都是专制的许多社会里,也产生了持久的民主制度,这就证明了长期的专制传统有可能从根本上被打破。当代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民主都是打破历史先例的典型。

看一看在1917年的俄国以工人阶级的名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政权的列宁式政党,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部分解释。在领导一支武装对付一个高压的但政治上又软弱的政权时,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是十分有用的——正如后来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南斯拉夫和越南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虽然这些政党依此有效地发动了工人群众,有时也包括农民群众,去反抗当权者,但它并不利于在推翻旧政权之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国家。布尔什维克,以及随后各国的共产党,在为政权而战期间不得不密切注意其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可是一旦稳定地掌握政权,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和它准军事的组织,就倾向于在新国家中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政策由上层领导制定,普通成员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原则从执政党中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

俄国内战结束之后,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包括列宁,在许多场合都曾抱怨过他们创建的国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专制行为。也许,向专制主义发展的无情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之后发现了自己所处的令人难堪的社会孤立状态的结果。在农村,布尔什维克还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而那里是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地区。内战留给新政权的,是比1917年还低的支持率。它的城市工人阶级基础也已大部分消失。大多数献身于社会主义的工人参加了血腥的内战并牺牲了生命,而其他的人则在内战期间或之后迁居到农村,以逃避俄国工厂近乎全体倒闭的厄运。留在工厂里的其他工人,也在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机构里担任了一定的职位。大多数农民虽然乐意摆脱以前的地主的控制,但他们发现自己与以城市为基地的布尔什维克缺乏紧密的联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党—国精英(6)

在找不到任何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如何统治广大农村,并建立起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们用政党代替社会基础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借助纪律严明的、民主集中的政党这个工具,来使国家工业化,从而发展起一批工人阶级,使党名副其实。

俄国共产主义者的专制统治,分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有的欧洲社会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都反对新的苏维埃政权,拒绝和它有任何接触。那些认为布尔什维克对民主的破坏是迫不得已的社会主义者,组成了新的党派,人们往往称之为“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分化为批评莫斯科的“社会党”和支持莫斯科的“共产党”两派,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垮台。

20年代的经济政治过渡

俄国从革命到形成一种稳固的新经济制度,花了十多年时间。1918年至1920年内战期间,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极一时。工业被国家化了,所有的生产和分配都按照战争需要来调控。交通阻塞、兵荒马乱使大城市的供应捉襟见肘,在这种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俄国人发明了一种十分集中化的经济管理制度——尤其在战时条件下是如此。

内战胜利的代价就是经济的崩溃。1921年,布尔什维克在一阵激烈的争论之后,出台了一项突然改变方向的经济政策,即所谓“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一直延续到1928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

到了1927年和1928年期间,俄国经济大体上从战争和革命的废墟上复苏过来了。此时在共产党领导层内部,关于下一步经济政策该如何走的问题,又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开始时以列夫·托洛茨基为首,后来以G。季诺维也夫以及L。加米涅夫为首,提倡加快工业化步伐并促使个体农民走向农业合作。他们担心,自由的农村会成为农业资本家阶级的滋生地,因此有必要通过把农业转化为一种集体形式的做法避免这种危险。与此相反,另一部分以尼古拉·布哈林为首的人则鼓吹,应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渐进推行工业化,同时更为渐进地开展农民合作化的组织工作。

这次争论的解决方式和采取新经济政策时完全不同。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这位党的总书记大权在握。在一系列精心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