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和国的“主权”,运用他那俄罗斯议会主席的身份表明自己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态度,从而得以在###中扎稳脚跟。他选择了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参加副总统的角逐,此人是一位著名的军方人物,曾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由此不难看出叶利钦的竞选与共产党之间的暧昧关系,因为他这位竞选伙伴的身份是一个名叫“共产党人民主党”组织的领导人。

叶利钦必须依靠民主俄罗斯来组织他的竞选。民主俄罗斯的积极分子们承担了收集信息、组建竞选司令部、在全俄罗斯散发传单的大部分工作。叶利钦赢得了57%的选票,剩下的被其他五位候选人所瓜分,他们均强调更为渐进的经济改革、更为激进的民族主义等主题。民主俄罗斯的领导人加夫里尔·波波夫和阿纳托利·索布恰克,则分别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赢得了市长之位。

叶利钦在俄罗斯总统选举中的胜利,不能解释为大多数俄罗斯选民对叶利钦不久将带给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转型的认可。叶利钦是在没有公开表示过任何这种意向时当上俄罗斯共和国总统的。事实上,他和他最亲密的战友从来就没有公开地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曾经在1985—1990年间担任过苏联总理、在1991年6月的总统竞选中作为叶利钦主要对手的尼古拉·雷日科夫事后抱怨说,叶利钦和他的盟友对他们所计划的重大社会经济变革“只字不提”。尽管有些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经济学家,公开鼓吹资本主义,但叶利钦和他的同僚并没有公开这样表示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叶利钦在俄罗斯政坛的崛起(4)

怎样解释这些反对派领导人计划改革现行体制何以会失败?没有一个好的说法。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党—国精英和城市知识分子在1991年6月已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偏好,但各位参选人在总体上所持的观点显然不同。民意调查显示,那时的俄罗斯民众大体上还不太支持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以美国为基地的“时代测评中心”(The Time Mirror Centel)于1991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前一个月——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意调查。调查者采访了 1 123人,要求他们回答一系列有关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个人看法的问题。其中最富启迪性的,是他们对喜欢什么样的社会体制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如图8—1所示)。

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支持民主社会主义。共有46%的被调查者喜欢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如果把那些回答“无所谓”的人排除在外,剩下的人中就有多达54%的人赞同社会主义。另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瑞典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平等的社会民主体制,其工人权利、社会福利和个人经济保障的水平是其他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只有不到1/5的人说他们喜欢那种相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而这正是以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亲资本主义联盟一旦夺得国家权力就将毫不动摇地推行的体制。假如此次调查并不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居民的意愿,那么其结果肯定也不会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有多大好处。1991年开展的另一些民意调查甚至发现了对资本主义更低的支持率。

民意调查中对其他问题的回答表明,后来成为叶利钦政府核心政策的工业私有化,获得的公众支持率很有限。只有3%的被调查者喜欢重工业的私有化,9%喜欢银行私有化,20%喜欢消费品工业私有化。足足81%的人认为,国家应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食品和住所。而与此同时,只有30%的人对共产党表示满意,有60%的人表示不满意。这次民意调查显示出,绝大多数人还是想要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但又不赞成当今的苏联共产党统治国家的这种方式。

叶利钦及其亲信们心里清楚,绝大多数俄罗斯公民期盼的,并不是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但多数人对共产党领导层持毫不犹豫的批评态度,要求加快市场改革、民主化的步伐,赋予俄罗斯共和国更大的自主性。叶利钦在竞选中获得的强有力的支持,不仅来自于知识分子,而且来自于普通工人、妇女和退休人员。只是在武装部队中,在某些俄罗斯地区,叶利钦所得的票数才低于其他的竞争对手。不过,在俄罗斯有一个团体,则是死心塌地和叶利钦所倡导的路线保持一致——此即党—国精英。正如第7章引述的精英们的意见所表明的,虽然一般的公众不支持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但绝大多数党—国精英恰恰喜欢走这条路。

当上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再加上掌握共和国的议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