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北方的张作霖。蒋介石分路挺进,张作霖节节败退,但最后的成功却是日本人创造的。 张作霖是日本人在华的一个傀儡,当时主子一见奴才不肯继续为其效力,就决定除掉他。主持这项事件的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河本大作呈文上说:“干掉头子。除此之外,没有解决满洲问题的第二条路。只要干掉了张作霖就行。”原计划在华北干掉张作霖,“不要多此一举,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华北方面有没有敢干这种事的人,实在不无疑问。万一的时候,不要给军方或国家负任何责任,而由一个人负一切责任,否则虎视眈眈的列国,一定会乘这个求之不得的机会来胡搞。所以由我来干好了”。 张作霖炸死之后,东北奉系军阀内部一直封锁这一死讯。张学良从邯郸同阎锡山交战的前线,秘密回到沈阳。这时,才宣布了张作霖的死讯,同时张学良宣布担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 南京政府得讯后的对策是:争取张学良归顺,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日本方面自然要设法对张学良施加强暴压力,阻扰东北和南方谋合。考验年轻少帅张学良的智慧摆在面前:要么宣布独立,内外夹攻,不复存在;要么投靠日本,国恨家仇,亦不可为之;明智之举,就是“以东三省人民的意志为依归,不能违背三省民心而有所作为。”张学良倒向了南京国民政府。 东北五色旗换为*。 至此,蒋介石的中国统一大业暂告完成。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有一个人不能不加以记述。这个人不是不是别人,却是胡汉民,国民党右派领袖。他从欧洲回国后一直支持蒋介石。当时有人善意地劝胡汉民不要为反汪精卫而进南京供蒋介石利用,胡汉民回答说:“自古武人只能马上得天下,没有文人就不能马上治天下。汉高祖还有个叔孙通帮他定朝议。现在只要做到不打仗,就可以用法治的力量来约束住枪杆子。即使我不去南京,也会有人去受他利用。”这个“有人”应该就是指汪精卫。手握枪杆子的蒋介石,虽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但也知道一些治国方略。他不会也不想由一个早他出山的长者为他出谋划策,碍他的手脚。但胡汉民确有可用之处,用他抵挡汪精卫,实在再好不过;再利用他的威望,压制不听招呼的旧军阀,也是上策。 1928年10月,胡汉民把蒋介石捧上国民政府主席的宝座;在蒋桂战争中,帮蒋介石扣留了李济深,打败了桂系;蒋冯战争中,帮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又消灭了唐生智的部队。可用说,当年如果没有胡汉民在南京替蒋介石撑腰,“早上四点半起身,晚上十时或十一时睡,对于任何事情,都想尽其心力去料理”,蒋介石无法在军事上、政治上那样得心应手。 文人本固如此,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睁眼看路。胡汉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有没有得到回报呢?有! 胡汉民在国民党内是老党员,也是和孙中山最早参与革命的,比起蒋介石在国民党的资历深得多。胡汉民对蒋介石的*,深感不满。他倚老卖老,真话胡说,常叨不止,惹得蒋介石怒发冲冠,翻脸不任人,竟然把胡汉民关了起来。蒋介石平日总说,胡汉民是他的老师前辈,但政治不分辈份,挡路之人,不抓不能行路。可蒋公下手不免也太狠了,竟然将绳索捆绑一个老者两臂和大腿,深深地留下了一道道血印。 蒋介石逮捕胡汉民的两天后的晚上,胡汉民才见到逮捕他的蒋介石。“你近来有病吗?”胡汉民劈头问道。蒋介石不知何意,连忙说:“没有啊。”“那很好,我以为你发了神经病!”胡氏紧追不舍,对蒋介石强加在他头上的“罪状”一一批驳,双方唇枪舌剑至天亮。 胡汉民尽管不服输,但不得不接受被软禁南京小汤山的事实。当日写了两份东西,一是声明:“因身体衰弱,所有党部政府职务,概行辞去。”一是写信给蒋介石:“我平生昭然揭明而行,你必有明白的时候” 堂堂**,一夜之间被贬为平民。往事悠悠,从小能文能诗的胡汉民,只能对着他十三岁时写的种竹诗长叹:“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 蒋介石的城府是深,但是越是深沉的人,一旦爆发出来,无人可挡。胡汉民骨头再硬,也不得不低头。胡汉民虽然被释放,依然整天郁郁不乐,思前想后,竟咽不下这口恶气,仰天长叹而去。 胡汉民死后,幸而李宗仁说了些公道话:“至于胡汉民,则确为一守正不阿,有为有守的君子。然胡氏的器量亦极狭隘。恃才傲物,言语尖刻,绝无物与民胞的政治家风度。当时党内自*以至普通党员,没有人对展堂先生不表示尊敬,然也没有人觉得展堂先生足以为党一致归心的领袖。因胡氏的天赋,为治世的循吏则有余,为乱世旋乾转坤的领袖却不足。” 人生如梦,回首往事,就如昨日一般。活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