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投降造成的权力真空,控制广大的原日伪占领区,准备夺取中国的半壁河山。远在大后方的蒋介石对突变的形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然而,就在*积极部署,准备夺取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关键时刻,莫斯科给*中央发来电报,指出:中国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毛泽东应赴重庆进行和谈。在斯大林看来,倘若*拒不和谈而坚持武装夺取的方针,必将导致远东局势的紧张。斯大林不相信*的军事实力,也不了解*的最终目标,但他知道一点:无论中国内战结局如何,都会破坏业已签订且为莫斯科得意的中苏同盟条约及苏美共同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从而给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必须象西欧各国共产党一样,在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框架内寻求和平与稳定。 对于来自莫斯科的“国际援助”,*固然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斯大林会下一道:“不准革命”的禁令,这不啻向毛泽东头上泼了一盆冷冰冰的冰水,*不得不改弦更张。 战略方针出现如此急转弯,是需要给全党和全军一个交代的,原因主要是苏联表明了态度。*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分析了战后进入和平阶段的两种情况后指出,由于得不到苏联的帮助,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况下进入和平阶段。至于苏联为什么不能帮助*,毛泽东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解释说,美苏需要实现国际和平,“苏如助我,美必助蒋,大战即爆发。” 毛泽东已经看出,中国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并断定苏联进军中国的区域大概会限定在东北三省。所以,*在关内的一切军事行动都不会得到苏联的帮助,出路只有一条:在全国范围内大体要走法国的路,即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而在中国,联合政府的形式:现在是*加若干*,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目前“我们还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要砍头”,将来再实现新*主义的中国。看来,*不得不走这条弯路了。 幸而,斯大林并不想强迫*接受某种具体做法,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毕竟,提出“联合政府”政策只是一种手段,就目的而言,有一点莫斯科与延安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保证对中国东北的控制。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其主要目的是使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东方安全屏障。作为签署中苏条约的对应条件,斯大林向美国人和蒋介石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在三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的对苏友好立场。但是,无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斯大林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所以,苏联不能把对东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已经公开表明的既定政策上,而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掌握东北,唯一的办法就是借*的力量来控制国民党行政当局对东北的接管进程和实际结果。就苏联对中国以及东北采取的政策而言,国民政府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可算一语中的:“苏联只要看见中国有联合政府,一切便好谈。” 最初,斯大林在国共之间所采取的左右逢源的立场,与*逐步确立的独占东北的战略实有些不合拍,以致一度引起毛泽东的失望和不满。不过,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由于得知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党,*中央还在犹豫是否派大部队抢占东北。但*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对策,中苏条约中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 *军队突然大量出现在东北,一时搞得苏军不知所措。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莫斯科采取的模糊政策,苏联军人和*领导人最初都没有搞清楚,而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 在公开场面上,苏联明确表示:苏联撤离中国前,国*队均不得进入东北;但私下应允,如果不用八路军名义,不公开与苏军接洽,苏军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控制东北问题上,斯大林最大的担忧在于美国渗透到苏联的势力范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援助下不断接近和开进东北,莫斯科的担忧越来越加重,态度也越来越明朗。 中国政府的第一批军队将在数日内乘坐美国军舰抵达大连。这如何不让斯大林心急?他既然认定国民党是美国人的傀儡,那么,要遏制第三国势力进入东北,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 斯大林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苏联在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