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魑�夤偈诰舻谋曜肌�

由于###的需要,武则天把原来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规定以后皇族为第一等,其余一律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分为9等。这样,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立有军功,即使是士兵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在同一个等级里,官职比门第还要优越。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则天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同时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为家庭出身的豪贵而充满优越感,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旧门阀制度被打破之后,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蜂拥而来,要求进入官场,担任职务。新登上政治舞台的武则天,慷慨地为他们打开了闸门,借此不断培植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据史载,每年吏部接纳的选人成千上万,每年人流数超过1 400人次,比正常需要补充的人数高出几倍。武则天对如此急剧增加的人数不但不加以控制,而且在公元666年泰山行封禅礼之后,又宣布“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阶”,使一大批官员通过泛阶制度成为五品、三品高官。公元675年,武则天又始设“南选”,即在江淮以南,主要是岭南、黔中一带选拔人才。一时间,全国的人才,无论背景出身,纷纷涌向武则天的麾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济济的局面。武则天推行《姓氏录》,打破了门阀世俗,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这些人进入官僚队伍以后,又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可以说,武则天正是通过这些人登上大周皇帝宝座的。

在打破旧的门阀制度的同时,武则天在称帝后,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还发展和完善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为了网罗人才,武则天第一个设立了自己可以申请做官的“自举”制度,制度规定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自己举荐请求升官或做官。公元690年,即她正式当皇帝的那一年,她又是第一个设立了皇帝考试的“殿试”制度,亲自在洛城殿上考试贡生。公元702年,武则天又增设“武举”。过去各州选送举人,往往排在贡物之后,她改为先人后物,以表示自己重视人才。通过这些制度,把从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地主阶级人才大批提拔上来,而把不称职的官吏加以罢免和淘汰。武则天选拔人才来为自己的政权服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长处。如当时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就是由地方官吏提升上来的。狄仁杰不畏权势,直言不讳,多次劝阻武则天不要奢侈浪费。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劝阻,对他十分器重,亲自给他袍子上题字,以示勉励。当时,据史载,朝廷上下,可谓人才济济。 武后当发觉自己埋没了人才,常常感到惋惜。“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讨武氏檄》,把她骂得“狗血淋头”,可当骆宾王起义失败,一颗人头呈在武则天面前的时候,她却深感惋惜,大大赞叹骆宾王的文才,后悔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自己的任用。为了加快培植自己的势力,武则天放开关卡,大量录用有才学有能力的考生。在她执政的50多年中,共取进士达1000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破格用人,放手给人官做。武则天招官的办法主要有:

(1)自举———九品以下官吏以及百姓,皆可自我举荐,请求做官或升官;

(2)试官———各地举荐人才,凡是被举荐者,一律允许做官,称为试用之官;

(3)员外官———即编制之外的及第士人,暂无官职,置为员外官,同正官一样享受俸禄;

(4)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此项内容为武则天在公元702年首次开创。

武则天善于在实践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任用官吏不是仅凭考试、推荐或自我吹嘘,为官者不能枉受国家俸禄,在位者要胜任其职,造成损失者得拿命补偿。她在大量的及第考生中,选拔、任用了不少文武大臣,其人数并不比贞观时少,如她当时任用的主要宰相魏元忠、狄仁杰、姚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