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诫杼亓业奈抻枪��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腓特烈与伏尔泰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且两人个性极强,他们的相聚,就好像两只聚拢的刺猬,总会感觉彼此会受到伤害。腓特烈喜欢嘲弄朋友,有时为了观看朋友们生气的样子,故意挑起朋友间的争论,这让伏尔泰极为不满。与之相对,伏尔泰经常发表充满幽默和睿智的讽刺文章,对国王也毫不留情,这同样让腓特烈感到无比难堪,甚至不得不下令将这些文章没收。这样,两位强人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腓特烈甚至一度把伏尔泰赶出皇宫。为了保持两人的友谊,也为了能减少两人间的矛盾,在无忧宫附近,腓特烈特意为伏尔泰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这样,既可以在两人间保持一定距离,又可以不中断联系、互相交换想法及思想,两人的友情仍然存在。腓特烈在致伏尔泰的信中说:“不管发生什么事,至少我曾有幸与你生在同一时代。”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11)

对于人才,腓特烈坚持惟才是用的方针,并且将此奉为任用人才的惟一依据。他不仅留任了父亲统治时期的大部分大臣和谏言官,还大量召回被其父放逐的教师和官员,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阅历,让他们担任适当的职务。腓特烈没有大力提拔自己的朋友担任高薪职位,也不故意避免任用朋友为官。只有在确认官员候选人的才华之后,考虑到他能够满足工作之需时,腓特烈才会让他们担任合适职位,任命之后也还特别督促他们努力工作,绝无例外。

腓特烈还特别重视发展农业,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腓特烈特别颁布法令,禁止并限制容克贵族把农民赶出份地,以此保证农民的财产权和继承权。他还颁布命令,给农民减税,支付土地耕种的预付金,提供种子,帮助农民耕种,并且允许流离失所的农民定居在战争中被侵占或荒芜的土地上。鉴于每次战争都会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在战后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腓特烈下令,将数万匹军用战马拨给农夫使用,增加粮食产量。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腓特烈还制定了谷物的合理价格,避免随着收成好坏,出现谷物价格的上下波动,避免由此对农民和消费者产生不良影响。当国家农业生产不足时,腓特烈就会协调农民的利润,确保农产品的价格不会过高;当农业生产过剩时,政府也会以适当价格收购部分产品,甚至帮助农民寻找买主,确保农民的利益不会遭受损失,保持其生产的积极性。此外,腓特烈还建立了一整套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系统,使剩余的农产品仍然有销售渠道。腓特烈甚至亲自规划谷物的轮耕制度,提出改良土地的计划,鼓励通过移民的方式,开垦新的土地。为了增加粮食储备,腓特烈鼓励农民多种马铃薯和甜菜,并且有选择性地圈养家畜,以便在粮食产量不足时,不会发生饥荒。最后,鉴于农奴制效率低下,残酷而且不人道,腓特烈废除了皇室土地上的农奴制。1763年,腓特烈甚至想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一切农奴制,但由于容克地主强烈反对,只能暂时作罢。

在发展手工业方面,即位之初腓特烈就做出指示,命令负责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部的大臣大力发展普鲁士的羊毛和麻布工厂,尽量多开办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手工工场,包括金银制品、丝绸制品、帆布制品、粗印花布、荨麻布、优质纸张、制糖等,后来,这些手工产品还包括仿制中国瓷器。腓特烈经常视察普鲁士各地的手工工场,不断鼓励其发展壮大。在腓特烈大力发展手工业的政策指导下,普鲁士的纺织工业首先蓬勃发展起来。腓特烈还鼓励商人们在柏林开设了普鲁士第一家瓷器制造厂。此外,腓特烈大力资助西里西亚的采矿业,并且使之在很短时间内就在生产与销售上步入正轨。

在发展商业方面,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腓特烈竭力推动普鲁士手工产品、农产品出口,扩大对外贸易额度,维持国内外的贸易平衡。腓特烈逐步废除普鲁士国内的关税,消除了人为的关税差距,减少贸易障碍。另外,腓特烈还设立了各种博览会、集市和货栈,鼓励商品流通。为了加快商品结算,简化贸易程序,腓特烈鼓励开设钱庄,实施统一的钱币制度。为了扩大普鲁士商品贸易的规模,加强与国外的商业贸易竞争,腓特烈还下令成立新的贸易公司,扩大贸易进出口规模。通过这些措施,柏林等大城市开始具备了商业城市的雏形。

腓特烈还改革了普鲁士的税收制度。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腓特烈仿效法国的税收制度,对原有的宽松、混乱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新的税收制度由于加重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