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拿拦��孔�1970年迅速扩大以后,经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增速放缓,自90年代后期又重新恢复快速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日本汽车制造商不断在当地增产发动机及变速器等高附加值零部件,以此强化成本竞争力及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北美事业体制。此外,日本汽车制造商为采购用于生产整车和发动机、变速器的零部件,不断加强当地采购部门职能,同时增加美国车身研发业务,通过扩大美国高附加值业务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在美国的就业机会,从而逐渐提高了在美国社会的经济影响力。伴随上述措施的推进,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社会的业界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北美工厂被称为“Transplant”,被美国社会认为是一种由外资系汽车制造商在当地移植建立的工厂,态度明显有别于对美国三巨头的汽车工厂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外国资本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当地建立的汽车工厂尽管有可能增加直接就业机会,但基于零部件的本地采购率较低,由零部件、原材料及其他加工业务产生的间接就业机会有限,对整个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力远不及美国三巨头。不过,随着日本汽车制造商逐渐扩大美国生产规模,其生产车种增加,发动机及变速器相继投产,当地零部件采购也不断增多。到21世纪初期,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当地生产工厂已被美国社会称为“New Domestic”,逐渐被美国汽车业界及社会所接受。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美国工厂以美国汽车制造商的立场出发,不断扩大当地事业及加速本地化进程,从而赢得美国“企业市民”的地位。同时,日本汽车制造商为适应美国市场需求陆续增加在售产品种类,成功扩大了销量及销售份额。美国汽车销量推移(1900~2008年)如图0…1所示。

美国三巨头败落引发的行业危机(2)

图0…1 美国汽车销量推移(1900~2008年)

但是,上述成绩均是在美国三巨头的经营状况良好且保持较高销售份额时期实现的。时至今日,美国三巨头面临经营危机,美国三巨头与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销售上处于对抗状态,很难确定日本车品牌能否像此前一样扩大美国市场销量。特别是美国政府已经明确援助美国三巨头重组计划,*党为鼓励购买美国产品,也积极网罗相关人士支持政府决策。美国政府政策的走向有可能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较难扩大美国销售。尽管不便执行有悖于WTO规则、明显优待美国品牌产品及美国研发生产车型的政策,但如果美国政府亲自涉足美国三巨头的经营,凭借奥巴马新政权的受欢迎程度,美国产品仍然存在扩大销量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政府首肯的强有力的美国三巨头重组计划奏效,美国三巨头的销售份额下降趋势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触底反弹。以日本汽车制造商为首的外资系汽车制造商,在吸取此次销量迅速下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调整各自的美国事业战略和规避风险,决定采取较追求销售份额、更为重视利润的经营战略,这也将成为推动美国汽车制造商销售份额上升的主要原因。

不过,即便日本汽车制造商借助美国三巨头经营危机的加剧扩大了销售份额,但日本汽车制造商仍然很难取代美国三巨头而承担美国汽车市场的产品企划和市场营销等职能,以及进一步扩大销售份额。截至目前,美国市场一直是由美国三巨头瞄准新消费者群体、适应新市场需求,提出具备新商品概念的汽车产品并研发生产出新商品种类,而非日本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美国汽车制造商作为美国本土企业,熟知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美国市场环境,因此获得的经营能力…“商品企划和市场营销能力”,就是其最强大的竞争实力。

日本汽车制造商则在已知产品市场的基础上,了解流行趋势和畅销商品后,有着很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根据销售服务网反馈的意见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开发新产品,在既定的产品概念下,日本汽车制造商进行产品规划及开发。日本制造商是以高品质及世界领先的技术开发、质量管理和制造能力,向市场提供世界最高质量水准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多数沿袭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最初产品规划及设计理念,基本不属于日本首创。

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国三巨头的败落很可能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历史转折点。美国商品遍及全球各地,引领世界市场潮流。回顾世界汽车产业的历史不难发现,是欧洲汽车产业将汽车作为产品开发出来,是美国汽车产业将汽车发展成为商品,是日本汽车产业降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