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美国三巨头败落原因、危机蛰伏已久

美国三巨头败落可从20世纪90年代轻型货车扩销及其带来的高利润业绩中略见一斑。美国三巨头为了从9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大萧条及其引发的利润下滑中重新崛起,借鉴了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经验,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LP,指丰田准时制生产方式),即降低生产期间的库存量、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开发方面,通过全球旗下各基地共享决定基本行驶性能的底盘平台、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力争削减研发成本。在上述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全球各基地实施平台开发分工体制,各基地纷纷致力于强项领域的研发项目,并基于其他产品平台技术、发动机、变速器,推进未曾开发的产品项目。通用集团将小型和中型乘用车开发基地设在欧洲子公司欧宝,福特集团则加强欧洲子公司欧洲福特的研发职能。与此同时,两大集团的美国总部开发事业则主要集中在符合美国市场需求的轻型货车领域。

美国三巨头败落经纬

旗下零部件事业部门相继独立与全球开发分工体制并行推进。此前,美国三巨头基本采用自产零部件,在经过对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外购多数零部件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成本的论证后,美国三巨头开始逐渐剥离旗下零部件事业部门。截至2000年,通用剥离德尔福,福特剥离伟世通,此后,美国三巨头通过比较价位、品质,或采购独立后的原旗下零部件制造商产品或采购其他零部件制造商产品,以此削减成本。在零部件供应商方面上,调整以往零散采购多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采购战略,逐渐加强规模化、体系化、模块化采购方式。整车制造商利用新采购方式可精简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及削减相应的管理成本,与此同时,通过规模化、体系化、模块化方式外购零部件产品,甚至外委零部件开发业务,已成功削减成本。此外,各整车生产工厂还在积极推行降低零部件库存的精益生产方式。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型货车热销,多家组装工厂相应地将产品线由乘用车调整为轻型货车。美国三巨头即通过上述产品线转移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高利润轻型货车事业体制,迅速提升业绩,由1990~1992年净亏损到1993年恢复盈利。进入1994年以后,因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断扩大,海内外市场销量增加,美国三巨头的营业利润也持续走高。美国三巨头把握美国本土市场走势,先于海外汽车制造商加强本土市场的轻型货车投放,因而最先获得巨额利润。在产品领域,由于高利润产品…全尺寸皮卡和SUV是美国市场特有车型,此类轻型货车属于贸易保护产品,其进口关税高达25%,这也是造成海外汽车制造商相对迟缓地按照美国市场需求开发、生产、投放轻型货车和美国三巨头提高利润的原因之一。

通用和福特利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获得的大量资金并购企业、扩充事业规模。其间,通用不仅提高了对五十铃、铃木、富士重工、萨博、大宇汽车的出资比例,而且增加了中国事业投资、设立合资生产基地上海通用。福特1999年收购沃尔沃,将该公司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收购的捷豹、阿斯顿·马丁合并成立了首席汽车集团(Premier Automotive Group,PAG),此后收购的Land Rover也并入了首席汽车集团事业体制。福特之所以如此急于收购其他公司品牌壮大自身品牌实力,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扩大,由此预测多品牌战略将成为抢占市场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同时期内的克莱斯勒并未收购外部企业,不过,该公司凭借高利润业绩获得戴姆勒…奔驰的充分肯定,双方于1998年合并,戴姆勒…克莱斯勒从此诞生。

美国三巨头积极应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赤字危机,并在90年代下半期实现高利润,成功推进经营重组计划。一言以蔽之,此阶段的精益生产方式是美国三巨头的发展战略核心。然而,美国三巨头竟把精益生产方式运用到各个领域,集中经营资源投向高利润事业领域…轻型货车事业,向旗下集团企业或外部零部件制造商转移全球汽车制造商应具备的大量业务内容。在此过程中,美国三巨头通过精简产品和平台、剥离零部件事业部门,提高事业效率,通过出售零部件自产部门,减轻费用负担、改善财务状况。

广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导致美国三巨头北美事业主体的非轻型货车及技术竞争力缺失,此类资源被大量集中到海外基地及外部零部件制造商。美国市场除了轻型货车以外的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