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首先,以市立小学为基础,将分布不合理的小学校进行裁撤合并,计划在“全市分设前期小学25所,完全小学10所,实验学校5所”。学校数量仍为40所,但由于班级扩充,部分学校附设幼稚园,所吸收学生数量成倍增加,经费增加,师资改良,较过去有了改进和提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 “陈科长”(2)

其次,办实验学校。在全市各区设实验学校1所,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一方面实验各种教学课题,另一方面作为全区小学的示范。

第三,开办公立中学,改变以私立中学占多数,而缺乏基本教育经费、设备简陋、教学无统一标准的局面。为改良中等教育,开办若干市立中学,以“容纳一般有志求学之青年,使不致误入歧途”。

第四,建立市立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专门人才。

第五,建立幼稚教育机构,如婴儿园、幼稚园,提倡幼稚教育。

第六,对私立学校订立办学标准,建立检查制度,对“恶劣###者严加取缔,优良者予以相当补助,相当指导,以鼓励私人办学,而补市立学校之不逮”。

第七,整顿私塾,规范私塾师资和课程标准,设置巡回教师,轮流到各私塾指导教学。

最后,创设全市中心学校图书馆,“置备各种书籍,以便各校教员学生借阅参考”《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

陈鹤琴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他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区计划,在全市东南西北中5个行政区各设一所实验学校(小学),校内附设幼稚园,先后共创办14所幼稚园。各区以一种小学学科为研究中心——东区为语文,南区为算术,西区为美术,北区为自然,中区为社会,各区聘任一位专门人才为研究员,协助该区实验学校校长负责该科目教材、教法的研究工作。每月轮流在各区实验学校举行该区中心科目教材教法研讨会,陈鹤琴亲自出席,并要求各区学校担任该课教师必须到会,以形成对各科教材教法及相关实验研究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交流与促进。陈鹤琴每周还主持召集一次学校校长会议,会议上所做的各项决议,于次日在各校校务会议传达并加以落实,使各教育实验区和各校教学实验相互关联,形成整体。同年8月14日,陈鹤琴带领校长们来到由陶行知主持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及所属小学、幼稚园观摩。陶行知在欢迎会上作了介绍报告,强调了教育革命的重要性。除此而外,在陈鹤琴的主持下,每月召开一次研究小学教育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教学的研究会,将各校相关教师集合在一起,讨论各种教学方法,会议轮流在各学校举行,教师们现场观摩并进行讨论。陈鹤琴将自己的学生张宗麟、雷震清、潘抑强、李清悚等找来协助工作,李清悚还被派去担任中区实验学校校长。推广实验区是陈鹤琴为实现教育行政化目标的创举之一。

李清悚曾回忆道:一天中午,鹤琴先生坐在鼓楼住宅内一间面临草地的客室内,与我开始谈南京市教育建设的事。那时是一个五月间的天气,暖风和煦吹在我们的脸上,先生是怎样的###有办法,一时给我看这个计划,一时给我看那个报告,正如先生在学校里做心理实验时候一般的殷勤。我辞别出来时,先生送我出来,到了门口,我告别了,他也骑上自行车绝尘而去。《我的半生》序六,江西教育用品厂,1940年。那时,南京市政府设在秦淮河畔夫子庙的贡院内,陈鹤琴每日从位于鼓楼的住宅出发骑自行车上班,大约十里。35岁的陈鹤琴精力充沛,热情很高,在较短时间内,打开了工作的局面。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去所辖各校视察、指导、开会上面。每到一个学校,事无巨细,他都要了解,就连厕所大小、校舍设备、镜框悬挂的位置高低都逐一予以关注。他认为,这些小事关乎教育环境和儿童的身心健康,应该认真对待。各学校并不把陈鹤琴当作行政官员对待,而是以师生之谊,做到畅所欲言,形成融洽的讨论氛围。陈鹤琴心中对南京各学校的教学特点、设备情况都了如指掌。

三 “陈科长”(3)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陈鹤琴想出一个方法,在各校各级学生中间展开创作竞赛,各校将竞赛中的优秀作品,包括制作、绘画送交教育局编印成册,每月一期,然后再将这些学生自己的创作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热情空前高涨,各级各科教学有了极大改进。实验教育在国内外风行,但在一个地区的学校间被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实施应用,陈鹤琴创下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