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3页)

纷成立,介绍新文字的书籍陆续出版,在社会上掀起了与救亡运动相结合的文字改革运动。自五四以来,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新教育的提倡者们利用“注音字母”(30年代改为注音符号)解决在推行国语(普通话)过程中所出现的汉字读音困难。关于汉文字的改革问题,自清末就有人提出过,许多教育家、文字学家都曾为此做过尝试,提出不同的方案,但都没能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普遍认同,更未得到推广与实施。然而,这些尝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汉文字自身的改革与进步。早在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在欧洲考察教育期间,陈鹤琴就已经意识到汉字改革对于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他写道:英国儿童读英文,读到10岁可以看书看报纸,10岁以后是文学上的研究;中国儿童读书读到10岁恐怕还不能看报,至少要到12岁。总之,汉字比英文、法文都要难,汉字固然要保存,不过文字是一种工具,要使普通儿童和人民普遍受到教育,不要为文字所障碍,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第一,要简化,采用手头字、简体字;第二,名词简单化,如“明白”、“明了”、“了解”三个词词义相近,只要选择一个容易明白的就够了。我们要想普及教育非把文字简化不可。《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19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陈鹤琴在谈到文字改革进程时曾作阐述:本来一国文字的造成不是偶然的,有它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我国现行的楷书汉字有二千年历史。在我国闭关时代,一切社会生活简单,受教育的人大部可说是悠闲者,他们没有时间上的限制,穷年累月的在文字上用工夫,时间消耗得愈多,社会上对于这种人也愈看重。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事业有长足的进步,大部分的人所需要的文字,不再是以前墨客骚人的文字,而是大众化的文字了。于是一般先觉的人就提倡文字上的革命,从事大众化的运动。因为汉字的难学难看难写,已为一般人所共认。近来有人设法把“汉字难”的难关打破,使它能得到大众化,因此注音符号、简体字、新文字等运动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运动惟一的目标,无非要想出一个法子来打破“汉字难”的关头,同时易于使教育普及,文盲扫除,使一般人不致因文字上的难关而阻塞知识的门径,更不使他们把一生的光阴大部分浪费在文字本身方面。因此这种运动一天扩大一天,而社会的需要也一天增加一天。《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17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在拉丁化新文字推广初期,新文字研究会的公开活动一直被政府当局的禁止,被视为赤色宣传工具,许多从事推广和宣传工作的青年遭到当局拘捕。该会举办所有的活动只能以地下传习的方式进行。直到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该会作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团体之一恢复活动,在很短时间内,面向社会宣传、普及拉丁化新文字,曾先后在七八个难民收容所办学习班,受到人们的关注。拉丁化新文字也被作为有效的扫盲和抗战教育工具,为社会逐渐接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 拉丁化新文字(2)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全面退出上海。租界当局提出取消租界范围的一切抗日活动,包括取缔所有抗日救亡团体,为表中立立场,以免日本干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也被认为是抗日团体,禁止活动,会所被搜查,理事会的人员也被劝告离境。在此形势下,该会理事会决定向租界知名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们《汉字拉丁化》中译文

知道,陈鹤琴是沪上知名教育家,负责租界华人教育事务并主持难民教育,只要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有一天,陈鹤琴在华人教育处办公室接待了一位叫王君恒的中年人,他是代表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前来请求陈鹤琴给予支持的。他说明了来意,并向陈鹤琴详细介绍了拉丁化新文字简单、易于普及的特点。在此之前,陈鹤琴曾看过《北方话写法拉丁化方案》,很感兴趣。他提出,请王君恒每天教他一小时。经过几天学习,陈鹤琴对这种科学、实用、大众化特点显著的拼音文字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曾表示,自己只用几小时就能基本掌握这个方案,几天以后就能读能写了。然后,陈鹤琴前往正在试教拉丁化新文字的几个收容所查看,并走上讲台亲自试教,发现效果很好,解决了难民文盲多、识字困难的问题。最后,他答应亲自出面并作为保证人,请租界当局批准上海新文字研究会为合法教育团体,不予取缔。同时,陈鹤琴亲自编写的拉丁化新文字课本《民众课本》(上、下册),由国际红十字会救济会难民股出版,发给各难民收容所使用。这种新文字之所以受到陈鹤琴特别青睐,是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