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佑大明.东宫聪慧 (第1/1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第三,行王道兴教化重法治,开办官学,选拔翰林院国子监士子入滇,另其教化百姓,守牧一方。 “第四,华夷一家,云南一地汉夷杂居,民情复杂” “而我大明万国来朝,包罗万象,对于其他民族的百姓,应当一视同仁,以仁德收其心,以刑律敛其行,通婚嫁娶加强两族交流,若干年后,亦将成为我大明的一份子...” 下面的群臣看着朱雄英侃侃而谈,目光渐渐呆滞又带着震惊,而朱元璋的眼睛却越来越亮,他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对民政有天赋。 但是天赋如此可怕,哪怕下面那些不常处理民政的翰林也不一定有如此一番见地。 ...... “第五,各地土司驻地要设立流官,辅助管理建设,土司首领更要遣子入昆明,既为人质,亦学习中原文化,加速本族与大明的融合” “第六,修路打通商道,运进米谷、布匹和盐,运出茶叶、三七、虫草、砂仁等药材山货,由官府管控,既富了民间,又强了朝廷” 紧接着,朱雄英前走两步,看着群臣掷地有声: “长此以往,云南一地必将成为我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于安南和缅甸”朱雄英说到这停了一下,扭头看向朱元璋,笑了笑: “皇爷爷,等咱们在云南站住脚跟,还至于操心他一个附属小邦吗?要是再不懂事,发兵揍他没商量!” “好!好!好!”朱元璋捋了捋胡子: “是这个理儿!” ...... “如何?”朱元璋看向群臣,虽然是询问的语气,但是看得出来,他已经得意的在准备接受百官的夸奖了。 百官这时候才如梦惊醒,他们不是震惊朱雄英的话,而是震惊朱雄英的年龄:八岁的孩子便有了这么一番见解,足智近妖,太可怕了。 “天佑大明,东宫聪慧,臣等恭贺陛下” “哈哈!这就是我朱家的种儿!”朱元璋看向朱标: “标儿,你有一个好儿子,你有福了!” 接着扭头看向下边的百官: “咱大孙的玉已经抛出来了,也该引出你们的砖头块儿了吧?” “啊?”朱元璋面无表情,拉出一个长音儿: “就按这个思路,给咱议出来一个方案!” 朱雄英听了老爷子的话直想笑,不过他也没有自大到小觑满朝的地步,下边站着的这些位,别看在老爷子面前哆里哆嗦,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这些问题难不住他们。 甚至朱雄英估计:沐英的怀里就有一份详细的折子,记载了云南的现状和解决的办法。 毕竟他在前方,感触会更深些,这份折子老爷子应该早就看过了... 而自己提出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思路:都知道要屯田,要修路,要修河。 可是屯田如果没有中央的命令,沐英敢不请旨就干起来,就算他是老爷子的干儿子,老爷子收拾他的时候也不会丝毫留情。 修河灌溉就更难了,具体要把哪一段刨开,去灌溉哪块的水利,没有实地考察大几个月的功夫,一个刨不好就是诛九族的罪。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且得打嘴仗呐,朝堂上不吵个几天是拿不出方案的,这还是在洪武朝,效率已经很高了,换一个皇帝,吵上个把月也正常的很。 ...... 下了朝,奉天殿旁边的偏殿,这会儿的人更少了,除了朱标和朱雄英,只有沐英父子和几个六部翰林院太学的堂官在。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看向沐英: “你那份折子咱看过了!基本和咱大孙说的差不多” “嗯”朱元璋沉思了下: “以后犯罪的百姓不砍头,发往云南戍边这事儿,咱也依你” “军粮的你也不用操心,除了咱大孙说的那些,咱再给你拿个法儿” “发往云南的开中盐引额度咱会往上提一提,等那些商人到了云南,你想法子把他们留在那种地,再开个商屯” “嗯?”正说着朱元璋诧异的看了眼挺胸收腹的沐春: “又不是营里,你戳那么板正干啥?” “嘿嘿,陛下”沐春憨厚的笑了笑:“这不是臣衣裳小了点,不站直点儿怕把衣裳撑咧巴了!” 这身衣裳是马皇后在他十六岁的时候送给他的,他现在已经十九岁了,长身体的时候,男娃几乎每天一个样,要不是因为传统的汉服时兴宽松,这身衣裳他连穿都穿不进去。 “...”饶是严肃的朱元璋也被他弄的啼笑皆非: “回头咱让苏州织造再给你做一件” “不成不成”沐春连连摆手: “这身衣裳是皇后赏的,说啥也不能换!” “呵呵”这下不仅是朱元璋,连殿里其他的大臣也笑出声音。 最后还是朱标拍了拍他的肩膀接道: “又不是要你的,母后赏的这件你该留着还留着” “过来,离咱近点儿”笑过之后,朱元璋冲他摆摆手: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