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页 (第1/1页)

前来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农官,名叫李程,他双手十分粗糙,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一双常年劳作的手。 李程头发花白,身体瞧着却十分硬朗,精神烁烁地朝施慈等人依次见礼,这才开始介绍小麦的生长情况。 “……经过改良的小麦比上一茬的穗更大更饱满,籽粒外观品质好,但成穗数比原来稍微少一些,它还比上一茬更早熟、更抗旱,亩产会比原来的多半成左右。” 李程带他们走在田垄间,他细心的将每块区域的麦子插上木牌,上面写着什么品种、多长时间成熟、有无施肥等情况。 虽然他们现在还在用草木灰和动物粪便做肥料,但施肥和不施肥的地还是有明显的差别。 施慈跟在他们身后,并不出声,却还是惊叹于人民的智慧。 李程他们研究小麦,已经开始列对照组,将一块地分成许多个方块,有的方块种的是原来的小麦,有的方块种的是改良后的小麦。 说是改良也不恰当,他挑选了其中较为优质的种子种植,任它稳定生长。 最新的良种有的施肥,有的不施肥,施肥种类和多少也有讲究,施慈对这一块不是特别清楚,便听李程同明遥一一汇报。 “如今在土地肥力足够的情况下,额外施肥会让小麦产量再增加一成,这已经是最新发现的、最好的良种,若是还要增加产量,恐怕得从肥料下手。” “还是得多亏了二殿下,殿下改良后的犁用起来要比以前省事很多,以前耕两亩地的时间如今可以更三亩,水车灌溉也大大节省了人力,咱们越国的百姓收成多了很多,也有更多的粮食糊口了。” 明遐挠了挠脸,有些不好意思:“都是我瞎弄出来的,不值一提。” 他也是误打误撞意外改良了农具,见识到新农具的作用之后,他才着手真正的农具改造。 如今听到他的称赞,明遐竟然有种受之有愧的感觉。 李程脸色严肃,朝明遐躬身:“无论殿下出于何种目的,但终归是造福了越国的百姓们,当得臣一拜!” 明遐一怔,抿了抿唇,垂下眸子,眼中多了许多深思。 李程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渐渐的走到了试验田的尽头,前方一望无际全是金灿灿的麦子,还有几天才能收获,除却麦子还有其他农作物,不少人弯着腰在除草。 “张大人,陈大人,别忙活了,太子殿下和二殿下来了!” 他高声朝人群的方向喊了两声,立马就有两个人抬起头来,他们和李程如出一辙,都上了年纪,脸上爬满了岁月的沟壑,汗水顺着沟壑滴落下来,背上的衣衫已经湿了一大片。 姓张和姓陈的两个官员一身粗布衣衫,抬手擦了擦汗,满是老茧的手上还捏着刚拔下来的杂草。 看到明遥和明遐他们还愣了一下,随即喜笑颜开,避开农作物朝这边移动:“殿下今日来得可真早,其他人在别的地里忙活呢……哎,老王那边又有了收获,说是他儿子出海发现了新的作物,能吃,就是味道不怎么好,他搞了块地试试怎么施肥才能改良……” 张大人和陈大人声音很大,惊得远处不少正在拔草的人从地里抬起头,兴高采烈地同明遥打招呼。 看得出他密切关注着农事,这一片的人和他十分熟悉,没有多少拘束感。 一国太子能放下身段和农民打成一片,仅仅是这点,就超过了许多人。 张大人和陈大人被人领着下去换衣服了,李程则带着明遥三人来到旁边搭起来的亭子歇凉,亭中放着一个巨大的茶水桶,里面是免费的凉茶,供下地的人解渴。 越过本就以茶叶产出多闻名,自然不吝这点茶。 因为越国地理环境的原因,土地多为酸性红壤,适合种茶,但耐酸性不强、偏爱中性土壤的小麦就很难种植成功,这导致越国的粮食产量极低,几乎要靠着出口茶叶进口粮食来养活全国百姓,这也是明遥密切关注农事的原因之一。 粮食产量低,人口就少,人口少,种地、种茶的人就少,几乎形成了死循环。 这一次明遥来农庄,不仅仅是因为新的小麦良种更加能适应酸性土地,还因为那位王大人发现的新粮食。 他们迫切需要能在酸性土地种植的粮食,哪怕产量没那么高,耐酸性强就好。 当然,现在的人还不知道什么酸性土地,只知道粮食在地里种不活。 几人在凉亭喝了一大壶茶,张大人和陈大人才换了衣服匆匆而来,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那位王大人,手里护着宝贝似的捧着什么。 几人修整一番,好歹没有才从地里回来的狼狈,一身官袍穿在身上总算有了些当官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