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是获取信任 (第1/1页)

谭罡源没说话。圣上还未驾崩,他的推测实属大逆不道,即使他欣赏‘唐一骏’,却也明白不能落人把柄。 这时,其他官员从激动中逐渐冷静下来,发现谭尚书和唐大人站在一起,于是都朝他们靠近。 “尚书大人,您是从哪里淘来的这些新农具的图纸啊?” “这里任何一件都是可传家的宝藏,当真看得人眼花缭乱,能够制作出这些新农具的人一定有大才!” “不错,尚书大人能否将此人请到工部来啊?” 官员们纷纷请求谭罡源把人才吸纳到工部。 谭罡源看他们这么推崇,欣赏的看了一眼‘唐一骏’,笑道:“你们要找的人就在你们身边,他会和你们一起制作新农具,不过现在时间紧急,任务繁重,先把其他事放一旁吧,大家齐心协力把曲辕犁赶制出来,尽快投入使用。” 人在他们身边? 他们这些人在工部最短的都有两三年了,谁不清楚谁的本事啊,只有一个人除外。 很快有官员反应过来说的是‘唐一骏’,惊诧的朝他望去。 唐一璇回看对方。 顿时,蔺侍郎激动的问道:“是你吗,唐大人?” “不是。”唐一璇摇头:“是下官在清川县做县令时,与门人一同想出来的。” 即便不是他一人之功,蔺侍郎仍毫不吝啬的夸赞:“你真了不起!” 又有人问:“这些都是吗?” 唐一璇嗯了一声。 顿时所有人看向‘唐一骏’的目光都很震惊。 “你是怎么想到的啊?”有人好奇。 他不是怀疑,而是这些新农具光是制造一件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唐一骏’还是地方县令,要处理一县事务,他是怎么做到两者兼顾的? 唐一璇觉得这是个画饼,不是,是获取信任的好机会,于是娓娓道来:“清川县的农民穷苦,却并非他们懒惰,而是农具太过落后,即使干一天的活,累得直不起腰来,一年到头的收入也存不了几个钱,甚至有的人连肚子都填不饱。 清川县人口稀少,荒地甚多,如果能将荒地变成农田,或许百姓们不能靠种地发家致富,但能够填饱肚子,衣食无忧。 但是清川县的农具开荒速度慢,下官就想能不能改进一下,能提高效率,又能让百姓不必白费力气。还有百姓农田多了,无论是播种期还是收获期,全家老小一起下地,都要忙碌大半月,若碰到天公不作美,天气恶劣,收上来的粮食就容易发霉,那对一个家庭而言,打击太大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唐一璇有些口干,也需要一个打配合的人。 她看了看谭尚书,恰在这时,蔺侍郎问道:“所以你就想出了脚踩拌桶和风车?” 唐一璇眸子里划过笑意,点头:“是的。” 蔺侍郎看着年龄比自己小近半的‘唐一骏’,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敬意:“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唐大人,请受老夫一拜。” 说罢,蔺侍郎十分郑重的朝他拱手一礼。 唐一璇拱手回礼,认真道:“蔺大人言重了,下官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当不得您这一礼。” 蔺侍郎听他这么谦虚,又说他非常了不起。 毕竟‘唐一骏’还很年轻,懂为官之道,又人品贵重,官途定然步步高升。 其他官员看着‘唐一骏’,确实如蔺侍郎所言,他真了不起! 他们也是朝廷命官,还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一样想为百姓做实事,所以他们从不拉帮结派,结交权贵,而是一心为公。 虽然这些年不是没有收获,但现在有一个人比他们年轻,却远比他们做的多得多,难免让人惭愧,又有些沮丧。 唐一璇敏锐的捕捉到他们的情绪,当即开口:“尚书大人,事不宜迟,我们抓紧时间赶制农具吧,只要我们多做一件,明日那些匠人就能做上百件,就会有更多的百姓受益。所以,让我们一起为了百姓而努力吧!” 说到最后,她右手握起拳头,干劲十足。 谭罡源认同道:“唐大人说得不错,大家闲话少说,开始干活吧。” 所有官员听到‘一起为百姓而努力’时,就开始亢奋了,大声应道:“是,尚书大人。”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众人沉浸在木工活计中。喜欢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