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

看到“Who dares wins”便热血沸腾,不是这句话的作用,而是他从来就在寻找,在酝酿;他一直在模糊之中实践着这句话,只是这句话将他点拨了,将长期隐约存在的观点清晰有力的表达了。

此例主体感受到的激励是他长期无意识实践下遇到实践的吻合良好的意识外化(此处这样的外化表现为励志铭)后的表现。这样的主体本身就容易产生和接受励志铭,但这并非励志铭作用的结果,而是主体本身就是对励志铭的恰当实践。亦即不是励志铭导致主体实践,而是主体实践自然导致产生或吻合励志铭。其他更多情况下实践并不符合励志铭,因而励志铭之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出现,但是不会起到被期待的作用。

同样,所谓教导人成功之类的书往往并不能给读者带来预期的成功。因为读者若不具有成功所需要的禀赋气质而把希望寄托在本本里的几种方法上,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教导如何成功的书固然可以风靡一时,却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须知成功之士本来就是成功的,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努力使之成功,而是主观并没有感到为成功付出便得到在别人看来是成功的结果了。

真正的成功是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而非循着一条成功的路;真正有力的励志铭一定是由自己的生活归纳而出的,而非借用别人的。

成功是一种禀赋,是一种习惯。

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生活的人自然通向成功,同样是因为成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人士往往仍然以同样的方式继续着同样的事情。很多一无所有的人生活得心安理得、悠悠哉哉,与此同时很多人士在有一番成就之后依然如患有强迫症一样不懈奋斗,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无所有。他们这么做并不真是因为那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必须那么做,不那么做他们就会不安乃至生病。很多有成就的人士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现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必然在这条在外人看来是通向成功的路上行进。外人眼里的被羡慕和模仿的促成成功的因素,在本人则往往感觉不到。

因而成功或者失败不是因为主体倾向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而是置身其中主体必然要选择的道路,是主体自然而然的选择,从而从真实意义上讲也就不是什么选择(因为结果只有后来发生的那一个,并且其实已经早就被决定了,只是经过“选择”它变得清晰了)。很多成功之路在外人眼中是不同寻常的,而成功者本人去走那条道路时则平常不过,犹如其他人走成功道路之外的道路那样水到渠成。从而虽然成功往往伴随着意识世界的某些特点,但是单纯的改造意识却并不能导致成功。因为单纯改变与成功相关的意识则只是舍本逐末、无济于事罢了;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又是如此不同,以至作为产物的每个个体的意识世界也迥然相异,所以改变整个意识世界无异于改变导致意识的整个个体一样也不可能。

2.论疾病

对于成功,可以这么说:特定的意识并非导致了人生成败,而是伴随着人生成败。对于健康,意识的作用同样如此。不是不想生病就不会生病,一个人生病,也不是因为他想,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病人。

生病的人常听到劝告,你要作息规律、饮食营养、心平气和,如此如此。似乎只要这样做了,身体自然就会康复,似乎作息混乱、营养缺乏、心烦意乱才是疾病的元凶。而实际上,生病的人本来就是一个病人,只是之前没有机会被察觉而已。

生病的人本来就是一个病人,因为作息混乱、营养缺乏、心理纷扰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他本身可能就是高度焦虑的,心平气和是不能让他容忍的。他本身可能就是刻薄待己、忘我工作、矢志理想而不甘享受的,过普通人的目光短浅、饱食终日的生活只会让他变得绝望,只有远大理想下的忘我工作和特立独行才会使他心安理得。他一直心安理得的忍受此种生活方式下的痛苦,尽管这种痛苦可能导致未来的疾病和耗竭,他仍然一如既往。因而他一直是在通往疾病和耗竭的路上,生病才是他应有的状态。并且他本身就是一个病人,导致疾病的因素和程度逐渐加重的疾病自始至终伴随着他,当被贴上了病人的标签时疾病引起更主要的关注,但是它们都一直以逐渐加重的方式存在着。

所有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近视、外伤、感冒、肺结核等所有疾病)不是因为遗传,就是因为性格结构,或者是身体方面的偏好(比如口重,明知食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然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