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第1/2页)

说起来昨日有小道消息传闻李廷尉进宫时遭到了长公子的刁难。今日廷尉又进宫了一回,不会是又被公子指着鼻子骂了一遍不配当廷尉吧? 同僚们:嘶,李斯真是太倒霉了! 希望长公子早日醒悟不再为难他吧。 扶苏尚且不知咸阳出现了这种污蔑他欺负李斯的谣言,不过他很快就会知道了。 由于扶苏外出散步时都令侍者站得很远,侍者完全听不见二人的交谈。他们只能通过两人的神态动作,以此来判断二人到底说了什么。 结果李斯两次都表现得非常卑微,这一次更是先皱眉沉思、后面带愤慨。看在不明真相的人眼里,这可不就是长公子针对李廷尉的铁证? 章台宫发生的事情很难瞒住宫殿主人的耳目,是以秦王政也 登门致歉 面对父亲的谆谆教诲,扶苏还能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为自己辩解是下下之策,不如诚恳认错,还能在父亲心里博一个好印象。 反正谁吃亏他扶苏都不会吃亏。 两辈子了,从来都是他让别人蒙受冤屈,从没有人能反坑他一把。即便这件事里李斯自己也很无辜,扶苏也愉快地决定把账算到李斯头上。 正好,还能利用这件事再吓唬李斯一回,让他以后乖乖办事,别妄图耍什么小心思。 扶苏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原来韩非先生一事竟有这等隐情,是我误会李廷尉了。既然如此,我当亲自登门去同廷尉道一声歉才是。” 秦王政欲言又止。 他想说堂堂大秦公子,倒也不必给一个小小的廷尉道歉。但是转念一想,若是他自己做错了事情,他也是会诚心向臣子致歉的。 作为秦王的他这么做都不觉得辱没自己的身份,大秦公子当然也做得。扶苏去道个歉也好,李斯性格谨小慎微,如此一来便不会也不敢再计较这件事。 于是秦王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发顶,神情难得温和下来: “既如此,你便早些去吧,也省得流言愈演愈烈。” 扶苏这个年纪正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却肯抛却不必要的面子和自尊,去向身份低于他的人请罪,这让秦王政十分欣慰。 虽然儿子之前被儒家教的傻了点,但那些大儒也将扶苏教成了一个坦荡君子。光看着一点的话,大儒们倒也有可取之处。 秦王政目送儿子告辞离去之后,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叫来侍官传令下去: “长公子身边那些儒家的先生,除却淳于越之外,其余的派去其他公子身边,教导公子们为人处世之道。” 侍官听罢深觉不妥,长公子的老师派去其他公子身边,这…… 不过王上总比他考虑得周到,或许王上另有深意也未可知。 想到这里,侍官恭恭敬敬地应是,下去传令了。 此时的诸位大儒先生们正闲赋在家,心情很不美妙。 他们平日里本本分分地教导长公子,也没像淳于越那样起小心思。 顶多就是心里生出些野望,期盼长公子正式入朝之后能为他们谋取更高的官职。待到公子继位,他们就是公子的心腹臣子,日后必然更加风光。 可是如今因为淳于越的教导,惹得王上大怒。他淳于越自己受罚也就罢了,竟还牵连上了自己这些无辜之人。 大儒们不敢责怪秦王,便只能瞧淳于越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整日里在家痛骂淳于越害人,甚至想撸起袖子写几篇文章声讨这个居心叵测的“老师”。 ——给公子当老师你就好好当,一堆歪心思,你配为人师表吗?! 说起来大儒们和淳于越之间的官司也不是这两日受牵连后才开始的,往年他们的关系就不是很和睦。 大家都是名声斐然的大儒,凭什么你淳于越力压所有人一头。靠着给长公子灌输不合时宜的思想,将其他人都排挤得没了落脚之地? 虽说后来淳于越也向公子举荐了他们吧,但那可不是他自个儿愿意的。还不是发现自己一下子得罪了诸多同僚,尤其是那些别家学派的老师,自觉势单力薄怕被欺负,这才勉为其难提拔了一下同为儒家弟子的他们。 大儒们倒是想承他的情呢,可是转念一想,要是没有淳于越在其中捣鬼,他们本来也会在公子身边受到重用。 所以这哪儿是淳于越推举有恩,这就是抢了你的饭,回头施舍你一口稀粥,让你好歹饿不死,还想叫你感激他呢! 以往有学派之争的时候,大家还能维持面上的和气,不去计较这些事情。可如今眼看着整个儒家一脉都要被从公子身边清理出去了,大儒们焉能不急。 王上本就重法家、轻儒家,只怕以后都没机会再回到长公子身边了。如此一来,等日后公子继位,大秦还能有儒生的一席之地吗? 他淳于越就是儒家的罪人! 大儒们越想越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