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页 (第2/2页)

是我!” 扶苏又举了个例子: “你祖父从小也没人教他治国,他不也自学成才了?” 桥松:…… 过分了吧?拿他和祖父比,他配吗? 桥松感受到了窒息: “祖父和寻常人能一样嘛!” 扶苏不以为意: “聪明的孩子都能做到,你如果做不到,只能证明……” 桥松:“我不够聪明?” 扶苏:“你不够认真。” 桥松:??? 父子俩根本吵不出结果来,完全鸡同鸭讲。最后桥松跑去找祖父告状了,这才获得了他想要的解脱。 始皇把儿子拎过去训斥了一顿。 扶苏还觉得委屈呢: “他上辈子就学得很好啊,我也没怎么教他,他自己就会了。” 所以扶苏坚信自家崽脑子是够用的,可以自己想通,用不着当爹的过多提醒。提醒多了还会反而影响孩子动脑,思维是越锻炼越机敏的。 若非确信桥松足够聪明,扶苏才不会这么锻炼小孩呢。他教其他弟妹就不这样,都是把人当智力障碍,掰开了揉碎了讲。 再说了,以后桥松当了皇帝就要自己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了,好些是祖父和父亲都没遇见过的。 他要是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面对没人教过的东西又能指望谁?还不是得指望他从小锻炼出的思考能力。 扶苏觉得自己的处理方式没什么问题。 始皇敲了敲他脑袋: “你还好意思说。” 前世桥松是在扶苏身体糟糕那会儿才刚开始进学。 一边是逐渐衰老的祖父,一边是缠绵病榻的父亲。身为太子长子,桥松担负了极大的压力。 所有人都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个优秀的长孙。这样即便太子出了意外,大秦下一代还能指望他撑着。 所以桥松就开始逼自己上进。 小小一个孩子每天拼了命地学,潜能就是这么逼出来的。 而且他不仅进学时表现优异,日常也十分沉稳懂事。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还让长辈们忧心,于是几乎从小就不调皮犯错,还会主动照顾弟妹。 始皇对这个长孙一向是非常满意的。 两世的桥松自小的生长环境可以算是天差地别了,一个处在危机四伏的状态下,一个则无忧无虑、除却不做人的亲爹之外生活就没什么烦恼了。 看见长孙这一世活泼了许多,始皇心中十分欣慰。出于对孙子的怜惜,太子做得太过分时,他并不吝于出手相助。 始皇叹了口气: “你前世自顾不暇,忽略了孩子也是常事。桥松当年虽然聪颖过人,却也吃足了苦头。” 其实始皇一开始的想法也是聪明孩子不用人教,自己就能成长得很好。 毕竟他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后来的扶苏也只需要他教一点人情世故。治国方面一点就通,几乎不用他教。 正史上的始皇帝没把儿子教成合适的继承人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觉得孩子可以自己长好,于是把精力都投入了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