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连日来,益州大雨,江水暴涨,江吴战船虽然不惧,却也是加强了防守的力量,怕汉军乘虑进攻,江州向来雾大,十天里倒有八天是大雾弥江,由于连着几个月汉军都是消极防御,避免征战,吴军上下已经冒出一股子骄傲和懈怠来,想家的呼声也在军中频频发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诸葛恪一直在强调要小心,季汉的真正实力并没有动用,比如在益州的飞军。比如传说中在益州建造地大船,可惜,话说不得遍两遍还可以,说多了,军士们打个呵欠,根本不当一回事。

太危险了!

攻上益州在郡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守住它,可是,他不得不承队,益州百九对季汉的忠诚远远大于他,就算他施行多少仁政,都无计于中。他从那些百姓的眼神中经常可以看出一个信息,他是外人,是过客,只要季汉一声令下,这些百姓就会集中起为与他为难。

他不知道这种想法从何来,但是这几个月的交锋,的确已渐渐消磨了他的锐气。

年轻地他,甚至有了一种无力感,他觉得自己的叔父的巨大身影就在职天际微笑,对他说:“别白费力气的,益州上至文武百官司,下至蛮汉黎民,皆忠心于我,早些回去,尚可保一命,晚了,你想走都难了!”

可是,他走不了,这三郡得来,是他实力地证明。

“叔父,你的益州,我一定要得到,我没有退路!”

第三部 第七十一章 楼船破敌

大帐之中,王睿居中而坐,一身素甲,更显得英气勃勃。在他身后,摆放着象征着皇权的节铖,虽然眼下他的官职还不是最高,但有这两样东西,他就可以节制益州战场上所有的人。

给他这个权力,是我与孔明共同的意思。此次以楼船攻击诸葛父子,是为他日以楼船进攻东吴做准备,虽然季汉精兵良交颇多,但与东吴交锋,必以水战为先,冯习张南二人皆老,王睿是众所周知的水军未来接班人,此次益州之战,便是对他的试验,精兵强将,以多击少,就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此时,益州刺史马良,将军陈到,向宠,兀突骨,张南,校尉张苞,张丰,以及巴郡太守宠宏等人,皆环坐于侧。

王睿面对这一群比自己官职还要大的人物,并无惧色,他微微一笑,道:“诸位将军!陛下寄我以重任,封我为水军副都督,授我以节铖,寄我以益州之事,王睿年轻识浅,愧不敢当,然益州之战,关系季汉之根本,社稷之兴衰,万钧重担,寄于在座诸公身上,平日诸公,或为王睿之前辈,或为王睿之师长,最差的,也与王睿同给,平素交往,言语不忌,然军中诸事,首重条令,言必践,令必行,奖必信,过必罚,王睿执令乃代天而行,诸公可不重王睿,然必重天,必重季汉,必重陛下之大业!”

众人虽早知王睿非池中之物,必会场顶替老迈的冯习和张南成为季汉水军的第一人,但却也并没有想到他会这么早就接管益州战场,然此时却也没有说旁的话,毕竟王睿曾于长安城破司马望水坝,隔断司马懿大军。为渭南大战立下大功。在孟获叛乱之时,又是他转战千里,救出向宠主力部队,改变了整个益州战场的局势,最后逼得孟获走投无路。他可算积功之高,少有人能及。加上他又是丞相亲传弟子,陛下好友,为人思虑周密,处事果决,此时水军副都督的身份来指挥益州水陆两军协调作战,却也并无多少争议。

向宠一笑,道:“王都督放心,陛下既托你以大任,你便是代天行令,益州百官,无不资本遵从!”

王睿对向宠有救命之恩,向宠为陆军都督,在益州德高望重,他说话,即代表了益州部队。兀突骨也道:“陛下和相爷让谁打头,谁就说话好了,用不着转那么多弯了。”

王睿最担心的却是兀突骨,想他原为一部之主,又与王睿岳父张飞交情不浅,算是长辈,若他不肯从令,自己学要使个手段,弄个激将法之类的,他却没有想以,蛮人向来最重将令,各部会盟,只要推出盟主,哪怕这个盟主能力再低,年龄再小,也要全军服从,不会有任何的异议。

一旁老将陈到见向宠和兀突骨表态,也笑起来:“你这小鬼头,直说怎么打好了,你不是同公瑾,我们也不是程普。”当年周瑜为帅,程普以其年龄资历比不及此而不服,后闻周输所为;这才敬服。陈到一句话;反说得王潜笑了起来。原本他还怕自己驾驭不了益州局势,反将大好局面因自己之故而有所破坏,此时方知陛下与丞相早把一切都失排好了;似乎除了自己那个大舅哥;旁人还真没有人提出并议。

“如此,王睿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