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与对方的合作 (第1/1页)

朝廷的大臣们,对于如何还原行刺之事,多少还是有所顾忌的。 翻看皇帝《起居注》里史官的春秋笔法,明显暗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宫斗,最好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防止被人利用。 尽管事情的真相已不可能被查出,但大臣们可以等着'替罪羊'被推出后,全力'发泄'到此人身上。 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皇帝表明立场,提醒其做事绝不可出格…… 因此,南陵温'描述'的事情经过,百官都已在内心接受其为事实。 加上王介甫的一再提示,大臣们讨论的重点,都回归到行刺行为本身,而不是再围绕着曹皇后和张贵妃。 整个行刺案的过程确认后,找出责任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臣们都认为主要责任是在皇城司,而几个宫门的指挥使也难辞其咎。 这时,谏议大夫唐介站了出来。 他先前不做声,除了不想参与皇后和贵妃党羽之间的博弈外,还想先观察下皇帝的一举一动。 今日,只要皇帝敢在发言里偏袒于张贵妃,唐介便会借机骂其昏聩,并准备直言: “陛下,是不是废完郭皇后,又准备再废一个曹皇后!” 但皇帝似乎是怕火烧着自己,一上来就让南陵温变成'箭靶',自己干脆一言不发。 而且,唐介也观察到,宰执里除了'直肠子'欧阳永叔外,其他人也都学起皇帝,一副沉默到底的模样。 唐介明白,这面肯定已达成某些协议,他更是反感于如此重要的事,竟然不让御史参与。 两处不满叠加一起后,唐介决定搞一票大的。 他已做好辞官准备,他要以谋逆大罪指控皇城司,把宫内的指挥使'杀'个遍。 (古代的谏官,都是官小、钱少、责任大,如此设计,也是让当职者不要有所顾忌,可以随时摞挑子) 唐介摆出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他说: “内侍官杨怀敏直接负责那日皇城内防务的安排,发生这么大一件谋逆的事,其死罪可以免吗?放在过去诛其九族都是常例!” 南陵温没见过这么狠的发言,他窃喜于杨怀敏们碰到硬骨头了。 他知道皇帝不会下死手,因此决定先休息一下了,看下'贵妃一派'的反应。 邓绾因为是枢密副使,多少能和皇城防务扯上一点关系,他站出为杨怀敏辩护: “唐大人的提议于法可以,于情却不敢认同,这的确是一起渎职事件,但若因此大杀特杀,搞得侍卫们人人自危,反而真有可能引起真的哗变,这也是之前陛下所顾虑的!” 唐介假装思考一阵,他回答: “我理解邓大人的意思,这样杀下去,的确如会范仲淹文公所顾虑的一样,让人君手滑(养成杀人习惯)。 那就直接处理几个负责人吧!若真一个人都不能杀,那么军官和宫女就枉死了!” 邓绾陪着笑,他赶忙回应: “也不能如此,这是在考虑后续的影响,内侍官和皇城护卫们,可都代表着官家和后宫的脸面,真杀了,天下人一定会在背后议论纷纷!我们绝不能置陛下于如此境地!” 两人继续给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很多官员们也加入,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估计到第二天早朝前,也没有人能说服对方。 南陵温早已休息够了,他见皇帝在暗示自己发言,便在群臣来回对话的间隙里发声。 南陵温说:“大人们所讲出的责任人,都漏了一个前勾当皇城司的张茂则,我认为他和杨怀敏应该负一样的责任,所受的惩罚也一样!” 南陵温倒不是想帮杨怀敏们,只是他明白,这出戏只有对皇帝和皇后的人各打'五十大板',才能让各方都满意,而且忌惮于伤及自家人,百官们才不会把人往死里整。 如此,南陵温算是帮助邓绾解了一次围,邓绾好像也清楚了其中的利害,为了保护杨怀敏,他应和着南陵温说: “杨怀敏勾当皇城司不久,唐大人若把罪责全推在他身上,的确太过武断了,此事和内侍官张茂泽也有关联,他俩应该一并处罚,共同进退!” 唐介有点奇怪,因为平日里南陵温与邓绾就多有明争暗斗,今日怎么两人竟然一个鼻孔出气。 唐介因为气恼于皇帝,要逼其表态,也不介意再加一人,他回应: “邓副使和南校郎所言有理,便都一并处理吧!” 百官中很多人都一下失声,这时唐介的朋友兼下属,司马君实站不住了。 所谓旁观者清,他知道唐介再坚持下去,就会两边都得罪。 在司马君实看来,杨怀敏和张茂则代表了宫内的皇后和贵妃的势力,延续到前朝便是帝、后之间的斗争。 真处罚严重了会引起严重的党争,且一次性处理如此多的内侍官和护卫长,真的会让天下人看皇帝笑话。 司马君实站出列,他说: “唐大夫的初心,只在通过判罚让朝堂清朗,所以还请指挥使给出合理的意见,不能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皇宫的轶事上!”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