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母慈子孝 (第1/1页)

赵仲明把太后最新的决定讲述给了郡王,有了曹太后的手谕,满朝文武也不会在妄加议论,郡王追封亲生父母的心愿,基本就能被执行下去。 听闻如此幸事,让郡王郁结的心情变大好 ,连带抽搐的状况也被压抑下去了许多,他从床边立起对身边的人说: “如果不能尽孝,当个皇帝又有何意义!” 两府官员默然,郡王又传令给中书:“明日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删掉任何打赏的环节!” 赵仲针进言:“父王,如此怕不妥吧!打赏下人是常例,他们忙前忙后,多少希望有点收获的!” 郡王态度坚决的说:“先帝的葬礼,因为身体原因,我未能全程尽孝,但在钱财上已经是按最高的规格,参与者获得的赏赐已经不少了。 但现在国家和内库的钱帛并无多少剩余,到了有关我的事,必需要从简,我想这也符合先帝的遗志!” 听完后,周围的所有人包括南陵温等,都齐呼:“郡王英明!” 第二日的登基大典,果真一切从简,由于身体缘故,郡王只出席了加冕仪式,剩下的步奏全由赵仲针代劳。 郡王获得了宗室长老的祝福,在太后的见证下,赐新名赵曙,等外开始称帝。 他正式入住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两府一帮旧臣,官阶增加一级(类似于现代的正部升副国,待遇增加),但职位没有改变。 随后又将赵仲针任命为同平章事(荣誉职位,根据皇帝的意思入朝议政),赵仲明则是继承了濮王的爵位。 由于此时曹太后尚在垂帘听政,这一系列的安排,拟成旨后,还要经过太后签字。 邓绾想攀附新帝,表示自己的立场,他借机生事,出列提出: “陛下正值壮年,一上位的勤俭之举,已经赢得臣子们的一片忠心,恳请太后拟定扯帘日期,已安抚天下人心!” 邓绾的话虽然难听,但的确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连一向被认为是皇后一派的韩稚圭和欧阳永叔等都刻意保持沉默。 这时候,御史中丞司马君实站了出来,他反驳邓绾说: “陛下和太后乃是母子之情,先帝临终之际也是托孤于太后,若新帝刚登基,就议论此事,这反而会让天下人去议论陛下的私德,会有母子不和的传闻!” 皇帝也觉得有理,而且他的根基未稳,两府重臣多与太后有旧,现在还必须要她的支持。 但皇帝肯定是不能直接说出想法,毕竟邓绾是向着自己,打击了他,以后朝堂上肯帮腔自己的重臣就更少了。 于是,他专门去问首相贾昌朝的意见,也是平日里对他和稀泥的态度有所不满,故意给他出难题。 皇帝说:“邓绾和司马君实的话,朕都觉得非常在理,不知贾相有何意见?” 贾昌朝猜人心思的本领是一绝,他早已明白了各路人马的初衷,等到皇帝再问自己时,他直接回答: “邓大人说的非常在理,我心里也是认同的,但不符合礼数,诚如司马君实所说,新帝一登基就开始和母亲争权,这就是给人看笑话了! 所以我的意见是,暂时不讨论扯帘之事,待太后觉得皇帝已经能稳住朝堂后再表态!” 邓绾也领悟到其中奥妙,他知道皇帝实际上在默许自己,于是继续追问: “先定三个月时间如何?到时候百官再一起讨论,大家都能统一后,再请太后发布意见!” 曹太后在帘后,看到皇帝和宰相都不帮自己说话,知道大势已去,她本来就不热衷权力,只是想帮郡王稳住局面,于是直接出声: “众卿不必议论哀家了,我只是想把先帝葬礼办好,现在心愿足矣,待一个月后,皇帝已熟悉各项政令,便直接扯帘!” 百官赶紧行礼后,奇呼英明,连皇帝也转身去给太后跪拜,曹太后则是命人拉来帘子,笑着对皇帝说: “多叫高皇后陪陪我吧,我也要适应新的身份了!” 皇帝点头答应,至此在心里暗下誓言,每日去往坤宁宫的晨昏定省,都不能缺席。 还有一些非三品大员的人事任命,皇帝本来也有所提及,但曹太后已不愿意过目,示意他和宰辅们商议,自己只管签字。 这些充分能体现新帝个人好恶的调遣结果如下: 王介甫因为立储之事与新帝有过节,虽然赵仲针一再表态挽留,但还是被派往杭州府任知府,继续完成他的青苗法。 经过赵仲针的建议,王介甫的老部下吕惠卿被提拔为通判,继续留任地方。 黄德和一开始是被派去替先帝守灵,但有人透露,曹太后已经抱怨过宫里已经没有几个旧人,因此被皇帝特意安排回京,负责坤宁宫的事务。 秦古和苏子瞻,因为韩相的举荐,也被调回京城,已经准备提拔到两院的中层职务。 总之,退朝的第一天 ,只有一人心里不太平静,等与皇帝商议完人事的安排后,他立马向坤宁宫出发,请求与曹太后见面。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