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角厮罗 (第1/2页)

皇帝新登基后,一段时间内,四方邻居肯定要派人来庆贺。 这其中多了一个从来没有与宋朝接触过的政权,便是来自河湟谷地的,自称“角厮罗的”一个地方政权。 河湟谷地位于今天黄河与湟水之间,可以理解为青藏高原尾部凹下去的一块,又东端因为连接着关中平原和河西走廊起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赵仲针对这个地方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这是宋朝制约西夏,夺回河西走廊控制权的关键。 因此,经过与父皇的请示,他是亲自接待了来自角厮罗的使者,这些人也都是会汉语的,一见面就表达了要向大宋称臣的意图。 赵仲针不敢独断此事,他表示要先请示皇帝,不过为了安抚对方,还是先透露了底牌: “非不重视角厮罗政权,现在请示皇帝,其实是考虑给你们如何的称谓和待遇,所以还请使者们稍安勿躁!” 听完后,角厮罗的使者们都感到心安,都答应会耐心的等待。 赵仲针回头便先去和南陵温们商量,他们已被提前安排去打听河湟谷地的各种消息了。 几人碰头后,赵仲明最先表态,他说: “角厮罗先后向西夏、辽等称臣和联姻,这次专程派使者来我朝,的确有些诚意,但还是不敢断定他们是否真心臣服!” 为此,张可秀也提供了自己的意见: “对大宋来说,河湟谷地属于很容易进攻的地方,但换到西夏后,因为有祁连山阻隔的原因,就变为易守难攻之势。 角厮罗的人为了货物贸易或者自身安全来考虑,交接好宋国都是最优且务实的选择!” 这个观点已经让赵仲针眼前一亮,但他还要再听听南陵温意见。 南陵温因为记得历史记载,知道这块地方最终会被打通,成为宋朝的地盘,于是直接给赵仲针建议: “可以用优厚的条件与角厮罗联姻,前面通过给辽国增加岁币,让他们和西夏打了一仗,现在也可以通过扶持角厮罗的势力,让他们也去恶心西夏!” 听完,赵仲针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我倒是希望把河湟谷地收归中原,你们觉得现在时机如何?” 南陵温说:“好时机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可以尽量创造条件。 接受角厮罗的称臣后,我建议通过河湟谷地恢复西域与大宋的通商,通过货殖来改变角厮罗政权的人心,让他们倾向依附宋朝,相信通过十年以上的积累,这地方便完全是汉人的天下了!” 赵仲针说:“我虽然心急,但感觉还是不能冒进,便依据你们的意思上奏中书和陛下: 先开设行商榷场,等角厮罗提出驻兵要求后,再考虑一步步蚕食对方地盘!” 南陵温点点头,他继续说:“外交可是内政的延续,现阶段想要大规模支撑开边行动,还必须在税赋上进行改革。 关键就是从大地主和士大夫里抢到些财富收入,我想大哥应该关注下王介甫的青苗法!” 赵仲针有点惊艳的表情,他说:“陵温小兄弟有意思,一个校书郎帮忙举荐制诰,连史家都无法理解!” 南陵温说:“仲针大哥可是踌躇满志,连带我都热血沸腾,我们可以把改革看成是切饼,有两种方法可以让自己受益。 一种便是把饼做大,比如开发新地盘、推广新作物等等。 第二种,便是从新切饼的问题,百姓不能少,朝廷不能少,那么中间的地主和士大夫阶级就必须甘愿利益受损!” 赵仲针知道是至理名言,但他还是一脸愁容的说: “我与告老的文相也聊过天,他却告诉我官家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百姓,必要时得牺牲一点底层人民的利益!” 张可秀和赵仲明听完,都不好发表意见。 对于社会运行规律的残酷,他们除了能救济下眼睛能看到的苦难人群外,对另外无穷大的底层百姓的确是无能无力的。 南陵温也无法去否认这句话,但他又对三人提了新的问题: “安史之乱时,为了请回鹘出兵,让对手抢劫了洛阳,如此行为是现实之举或者是帝王的私心?” 张可秀听完后立马摇头,她说: “这个问题了太难了,如果不借兵回鹘,叛乱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万一让安禄山继续挥兵南下,后果便不堪设想,死的人也就不止这么点了,但的确是苦了洛阳百姓……” 赵仲明则说:“就算我有仁义之心,也只能说,借兵有非议,但的确是无奈的务实之举!” 赵仲针想了一阵,他对南陵温吐槽道:“你小子说话直接点,这记载再过一千年,恐怕还会有人议论,我们又如何能盖棺定论?” 南陵温说:“文相的也是如此,他是从国家稳定和自己利益出发,挑不出理,但广大百姓是无法发声的,不能任何遇到任何事,都想着再苦一苦他们!” 赵仲针突然严肃的说:“南陵温的确提醒了我,对于不同出身的人来说,看待同样问题的观点会完全不同,我若想要富国强兵,就必须通盘考虑!” 南陵温见已起到效果,便说: “我便是想提醒大哥,若要去切士大夫和地主们的饼,得做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