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白糖 (第1/2页)

一场简单而不平凡的谈话就结束了。 大家离开时,一人带了一筐馒头离开。 典韦则带着人开始挨家挨户送馒头。 “父亲,这也太好了。”一个8岁左右小女孩对着蔡邕说道。 “琴儿,你慢点。” 女孩是蔡邕之女,蔡炎之妹,蔡琴。 刘恢去陈留时,蔡琴在亲人那里,后来来到辽东的。 “父亲,这是师兄送来的?” 蔡邕点头说道:“不知他从哪儿学来这么多东西?一个王爷经常往后厨跑。” “噗嗤……”蔡炎一下子就笑了。 “炎儿为何发笑?” “父亲,师兄性格跳脱,聪慧过人,他做事更在乎结果。 这样的人对百姓来说是好的,父亲也知道,连康成伯伯也劝不动他。 用殿下的话说,这馒头香吗?” 听到蔡炎的话,蔡邕突然觉得手里馒头不香了。 “你这丫头,被你师兄带坏了。” “如果学到师兄一成的本事,炎儿受用终身。”蔡炎摇晃着小脑袋说道 这点蔡邕都无可否认。 “益恩,你刚到辽东不久,先了解一番再说。 殿下也说了,希望你先去讲武班学习一段时间。 你不是喜欢从武吗?” 郑益乃是郑玄之子,字益恩,现在20多岁,最近刚到辽东不久。 历史上,孔融被黄巾围困,郑益带兵前往营救被杀。 “父亲,这位殿下不简单啊!” “何以见得?” 郑益身高七尺有余(大约1.65米左右,这个时代身高不错了),长相俊秀,一副书生儒雅气息。 “父亲,上次和殿下谈话,我莫名感到压力,我的想法好像被他一眼就能看穿。 大雪天,殿下做的吃食,能想到大家所有人。 我特意问了典韦侍卫长,他说大家都有送馒头。 馒头虽小,但是能温暖所有人的心。 这是一个少年能做出的事情?” 郑玄满意的点点头,“你能看到这点,我很高兴。 为父虽是殿下老师,但是我都不知该教他什么。 殿下不喜欢受到束缚,也不知是好还是坏?” 郑玄也是满满无奈,刘恢性格过于跳脱,有时他感觉刘恢对这个社会愤慨和不满,郑玄百思不得其解,刘恢出身皇室,更应该维护现有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尊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郑益默默地点了点头。 “母亲,这馒头吃的习惯?”此时的贾诩和平时的老狐狸判若两人。 “好吃,殿下还有这能耐,真是没想到。” “母亲,喝这水试一下。” 贾母接过碗,喝了一口,“文和,这水怎么比蜜还甜?” 贾诩缓缓说道:“刚才临走时,殿下叫住我,特意给我的。 他说,老夫人千里来到辽东这苦寒之地 作为晚辈没有什么礼物相送。 这里面用的是白糖,是马钧他们刚制作出来的,量太少,殿下就让我全部带回来孝敬您。” 贾母听完后,眼角都湿润了。 “殿下如此大礼,老妇实在不知说什么好。” 看着激动的贾母,贾诩说道:“母亲不要激动,殿下说了,过两年,这东西就不会这么珍贵了。” “儿啊!阿母是看出来了,殿下是能做大事的人。 我儿有大才,被殿下看重,今后一定要好好帮助殿下。” “母亲放心,孩儿知道了。” 贾诩是一名孝子,为此还上过史书。 “祖母” “祖母” “穆儿、玑儿快过来。”看到孙子,贾母一脸笑容。 “穆儿也不小了,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祖母,穆儿想参军。” 贾母看了看贾诩。 “母亲,殿下和我谈过穆儿的事情,他希望穆儿先到讲武班学习一段时间。” “那好啊!” “讲武班未来会扩大成军事学校,对辽东军队非常重要。”贾诩顺嘴提了一下 贾母放心的点了点头。 贾穆看了看父亲,这就把我安排了?最终也没有提出异议。 贾穆今年17岁,贾玑才14岁。 汉朝已经有柘糖(柘就是现代甘蔗),只不过柘糖是从西域过来的,在大汉称为蜜糖,虽甜但是味道不纯,里面杂质太多了,价格非常昂贵,和黄金相当于1:1,也就是1斤蜜糖1斤黄金。 蜜糖(蔗糖)制作并不复杂,主要是压榨和熬煮两个步骤,往往简单一小步,缺要经历无数代人才能完成。 甘蔗糖制作在唐朝才正式掌握,明朝时期白糖进入中国。 白糖是在红糖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原理十分简单:用木炭吸附作用,去除红糖的红棕色。 把木炭放入糖水里,搅拌、过滤,红棕色的糖水(红糖)通过木炭吸附左右就会变成透明五色的溶液,然后加热蒸干留下来的就是白糖了。 柘(甘蔗)由张骞带入大汉,此时在南方不少地方都有种植,刘恢是在青州发现甘蔗以后,买了一些让其带回襄平的。 冰糖制作也很简单,把白糖溶成浓糖浆,在恒温室中等他缓缓结晶,就能得到大块的五色晶体——》冰糖。 接下来一段时间,辽东在和平而不平静中度过,门外的雪越下越大。 12月初的一天,刘恢带着典韦来到郑玄府上,特意请来了另一位老师蔡邕。 看着今天刘恢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