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降伏其心 (第1/2页)

张其金听袁心怡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说:“袁心怡,听你这么说,让我认识到佛陀说《金刚经》的目的,其实就是教导大家去追求终极意义,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与动力,给自己的人生树立坚定的信仰,用坚定的意志力来摆脱一切烦恼,来降伏其心。” 袁心怡说:“你说得非常对,从结构上说,《金刚经》围绕须菩提的问题,佛陀首先阐述欲发无上菩提心者须先‘降伏其心’,以‘离相伏心’之道,洗净四相杂念,以便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然后说明菩萨广行六度时应‘无住生心’;最后则详细讲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平等性,即人人可以成佛。这种结构的逻辑就是依照佛所讲的文字般若,令大家去体悟佛法的实相般若;再依照悟到的实相般若,引导众生进行内心观照;最后,再以观照的结果佐证实相般若。这样的结构关系,旨在展示学习菩萨入世度人精神的方便之门,以劝令众生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听你这么说,《金刚经》还是解决心的问题。”张其金看了袁心怡一眼,说道:“我现在终于明白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而‘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整个大乘佛法修行的目的。” “从《金刚经》的主题来看,这部佛法是要解决‘心’的问题。”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继续说道:“心是孕育一切快乐的母体,也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心出了问题,无边的痛苦就会接踵而来。释迦牟尼当初游四门,看见生老病死,不知道原因何在,因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痛苦和悲悯。所以,他出家修行直到悟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解决这个‘心’的问题。最后,他发现了解开‘心结’的窍门,便在菩提树下顿悟得道。经过自己多年的反复验证,佛终于把自己解决‘心结’的经验总结出来,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传授给众人,那就是这部《金刚经》。” 张其金接过袁心怡的话题来说:“《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在我们心中造成不安的烦恼因素。说‘降伏其心’,似乎很简单、很容易。但是,究竟起来,众生的心实在是很难降伏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里,总有一些欲望、希望、利益或追求,总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欲望也跟着强烈起来,人的心也越来越难降伏。欲望是众生的本能,没有欲望,便无所谓生命。众生的心难降伏,便是由于各种欲望的蠢蠢欲动。” 袁心怡说:“你说得没错,但‘降伏其心’并不是强制禁欲,更不是硬性洗脑,它需要借助引导教育来完成超越一切欲望的智慧飞跃。如何降伏呢?文字般若显示,要把‘心’打开,同整个宇宙通达起来,不要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相对狭隘的时空观念。人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人的感官在心中生出许多虚妄的表象,左右了人的见解、行为,所以才有诸多的烦恼。如果能以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识破假相,通达无我,‘心’就自然降伏了。” 袁心怡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接着说:“由于这些欲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在,但也是修行最方便下手的地方。佛的‘般若’妙法,也正是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让听经的众生有切身的体会,也容易使大家将体会来的佛法,运用到日常实践中。” “金刚经在实践中,的确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人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因为在大街上卖柴时听到了一位居士诵读《金刚经》中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那么,你对《坛经》也有所研究吧?”张其金问袁心怡。 袁心怡点了点头,说道:“《坛经》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唯一以‘经’闻名于世的中国着作,它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禅学精髓的记述。佛教自印度传来东土,禅学也随着传入,但在印度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中国的禅宗传说是菩提达摩祖师创立的,而实际上,禅宗真正的开创者是唐朝时的慧能大师。” “这我知道。唐仪凤年前,韶州刺史韦璩邀请慧能大师到韶州城说法,当慧能在大梵寺施法坛传法时,弟子法海把所讲的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世禅宗的宗经《坛经》。但具体的由来我就不怎么清楚了。”张其金说。 “说到《坛经》的由来和内涵就富有意思了。”袁心怡说:“慧能在得到五祖弘忍传授的衣钵后,到南方、韶州一带弘法多年,后来住在曹溪宝林山中,在这里扩建寺院,广招弟子,弘扬顿悟法门三十多年,南禅宗逐渐发展壮大。韶州刺史韦璩一向知道慧能精通佛法,于是在仪凤年间邀请慧能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