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报名公民考试 (第1/2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砖瓦窑再怎么注意,总有烟尘味道,在外城新建码头的远处,沿着河岸新平整了一块下风口的位置作为工厂的所在。 靠着王家的推荐,在淮南煤矿附近找了几个烧砖瓦的师傅。 砖瓦这种东西本身不太值钱,不是特殊的金砖石砖之类,都是就近取用。按照宋国的交通条件,超过一定的距离光是运输花费的精力和金钱都会大过制造成本。 因此,烧砖瓦的师傅也不怕培养出一个对手什么的,加上黑牛城的工钱高,这种名声远在淮南都有一些风声传开了。 工程部里的杨山在施工队伍里面把踏实肯干的李大石头选了出来,领了一队人马来建这个砖窑厂。 砖瓦工坊临近淮河取水方便,离着码头也不算远,石炭和粘土有了水泥路和铁皮车斗的加持,运输一块省了不少力气。 新建的码头区域就在黑牛城内城东边城墙外,淮河水从牛栏山山谷出来,到了这里已经是五百米宽的河面,水流速度和河水深度都比较不错。 位置偏僻了一点,河岸乱石陡峭了一点,对黑牛城来说却不是什么大事,花大力气用了几十吨的钢筋和大量特种速干水泥,终于把码头建了起来。 以白守良的眼光看来,效果差强人意,勉强算个村级的河运码头级别,对这个时代来说这就是相当不错的码头了。 能停个十来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有探入河里的廊桥,有方便转运的宽阔水泥路面,有专门配合铁皮车斗使用的旋转吊臂,甚至还预备了场地准备后期安装什么窄轨铁道和滚轮输送带。 听着每个字都明白,合起来就没人懂得是什么玩意了。 黑牛城太多的新鲜东西给施工队伍众人打了不错的预防针,听指挥干活按时发工钱就行,其他的,都是管事们操心的事情。 在白守良的计划中,烧煤一个是解决了能源问题,能为冬天储备取暖的物资,烧过的煤渣可以修建一些简易的道路,甚至混在黏土和水泥里还能做成砖块。 简直是一举多得。 有了砖就能建更多的房子,有了房子,就能吸引更多的人。 一串串东西联系起来,全都是壮大黑牛城的养分。 在外城建房简单,黑牛城外城大路修建的四通八达,将一块块荒地隔成了相差不大的方块,西北靠近城墙的是黑牛城的商行和众多自留产业。东面靠近河道码头区域,西南一面就是以供施工队伍歇脚生活的住宅区域。 黑牛城留够了备用的荒地,分区规划也利于人口管理。 人口多了也滋生出不少有意思的生意,有挑担卖货的货郎,有杀羊卖肉的肉铺,全都多了起来。 有些聪明人凭着建好的公路,用工地上淘换下来的橡胶车轮改装成了木制马车,四个轮子的木质车斗在水泥路上行走,要比骑马舒服多了。 能坐二十来个人的木质马车,通常都被相熟的施工队伍雇佣了,每天定点接送,闲时就按着固定的路线定时来回跑动,一趟每个乘客两个铜钱,省时省力。 一套最原始的公共交通竟然就这么快的出现在了黑牛城的地界上。 原本钱老头发现这种苗头之后,原本是准备收回给自己人做的。 白守良看不上这样的小生意,还很高兴普通百姓里有这样头脑灵活的人才。 私营的买卖才是最有活力的。 当然,为了避免意外,规定了只有在钱老头这里登记备案的才能经营这样的生意,不收费,但定了一些规矩。 比如只能在五米多宽的主路上行驶,只能靠右走,速度不能太快,撞到行人得赔偿等等,算是扶植出了第一批马车司机。 除了交通方便了以外,住宅区还低价出售建房的地块,有大有小,价格不一,最常见的大小,普通人一个月的工钱是够的。 为了聚集人气黑牛城也是拼了,土地开发商低价甩卖,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临近方便的水泥道路,整齐的便民道路,不断新涌现的民居房屋,仿佛一个缩小的坊市一样,不知不觉的就繁华了起来。 从雁石镇等各个方向过来的劳工队伍越来越多,已经聚集了三四千人之多,为了避免来往时的十几里路程耽误时间,将近一多半都已经选择在外城的宿舍区居住。 这一下就让黑龙城外城的人气高涨,在家里主要劳动力出去干活的时候,家里人通常会接一些缝补涮洗,修补工具的活计补贴家用。 工钱够多,温饱有保障之后,就有更多的时间逛黑龙城的商行,在商行里面买一些东西学改善一下生活,拉进一下与黑牛城里大人小孩的来往距离。 有些人家的有适龄小孩的,还能够免费进黑牛城创办的学校认字学习。 那些弯弯曲曲的文字,多多少少让普通的百姓家庭有了点不同的感觉,认的字越多就越能挣钱,黑牛城给出的工钱就越高。 学完三五百个字,能够通过考试的,确实被一些重要的地方优先雇佣成了管事、工头甚至小掌柜,这种认知一下让学校火爆了起来。 教育部吴水生申请从雁石镇招募了好几个落魄的识字先生,还从通过考试的毕业生里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