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拿到手的才是真东西 (第1/2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集装箱这种东西白守良肯定不陌生, 忙着定制和安装太阳能设备的他哪里顾得上这点细节。 再说黑牛城所辖的百姓,除了工程队伍和开荒垦田比较消耗人力之外,其他地方的人力分配远大于真实需要。 也就是黑牛城新建范围较大,各个地方百废待兴,又新增了不少新的行业和部门,才将一些年轻的人力资源安排下去,剩下的,就靠海量的转运装卸任务来消耗劳动力。 码头的工作量在白云镇排得上前几名,在这里找活务工养家的百姓自然不少,有一把子力气就能赚到一家老少的生活费用,自发形成了不小的劳务市场。 安排的转运和吊装设备只是为了方便装卸,具体的分发搬运靠的还是人力居多,黑牛城也没有在这方面多加投入,关注重点只在于秩序管理上。 集装箱的出现,还真是本土商行自发出现的事物。 原本为了便于搬运和装卸,有很多麻袋和木箱,因为全靠人力搬运,自然没办法做的很大,大致保持在两个劳力能够搬运的大小重量。 可黑牛城早就在多种场合推广了吊装设备。最开始工程部用的最多,用来搬运石头和混凝土装备,在工地上用熟悉了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需要转运的场合。 白云镇码头新建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吊装和滚轴运输渠道的配合,虽然大部分充裕的设计暂时根本用不上,但仍旧不能不说,现在的码头是起重设备用的最多的的地方。 矿石和石炭运用了半机械化的传送带设备,其他规整的货物,有了起重吊装的协助,至少,从船上到栈台这一步装卸,简便了许多。 使用起重设备吊运一个铁制的方形货架到船上,船上的搬运人员将货物转到框架里,然后再用起重设备将装满货物的框架吊装到码头栈道上,开始转运和分发。 然后有人就突发奇想:为什么要装运两遍,直接运走不就好了? 有电动货车和改装过的大型畜力货车,这种想法并非很难实现的事情。 主持码头业务的负责人是来自工程部的主管,听取了相关建议之后,也拍板做主,用空闲的栈道试一试。 也就是白云镇码头预留了大量的货运空间,做这些事情不会干扰正常的装卸任务,再加上这点改装和测试,花费不了多少金钱和时间,才得以有这个机会能够现场测试。 这种需要调动码头设备配合的,肯定比一些微末细节的小改小革花费大的多,可一旦成功,带来的改进前景也更为可观。 实验很顺利,几组木质和地铁制的货架轮番实验,终究是铁制的更胜一筹。 得益于黑牛城铁料的丰厚,价格上更有优势,推广铁制货柜的事情才有了成本上的保证。这之后,就是载重量和船体船型的配合问题了。 终归是越大的船对这个东西的需求越大。 小船载重量有限,所谓的卸货时间对他们影响并不大,而大船,多一天少一天的卸货时间,积累起来关乎着一个月能多跑几趟的问题。 能多跑一趟,自然就能多赚一道钱。 作为码头革新较大的一项创新,这个奖励通报汇总到白守良这里的时候,让他着实有点意外。 这些奖励自有评判标准,说不上多么完美,终归是有所依据。 汇总到白守良这里,是为了让他再筛选一遍,有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可影响力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够准确把握的。 就如同这个集装箱。 参与的人和评奖的人只看到了集装箱对装卸转运效率的提高,可白守良知道,这种东西一旦实现,关乎的不仅仅是码头装卸,还关系着一整套的配套设计。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若真是胡乱制定,后面很长时间可能都会来回更改。 比如长宽高的统一,比如船运甲板的配合,比如货运车辆货箱的尺寸配合等等。 船只肯定是没办法太配合了,这时代的船甲板空间有限,难得跟那那些铁甲船相比。 最能跟集装箱配合的就是黑牛城安排出去的浮船平台,若集装箱大量推广,后面的浮船平台可能将会在淮河水面大量流行起来。 至于货车货箱,那将会出现更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影响反而有限。 “看来,叉车估计也快上线了!” 白守良有点无奈,最开始愁的是没有人,安全感有限。 现在黑牛城治下有了七八万人,要养活他们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光养活肯定不行,还得找事情做,平白无故的一直救济,养出来的只会是一群难得知足和感恩的懒汉而已。 现在靠的就是大规模建设、物流和工业制造支撑,一点点规范起来,小问题小摩擦不断,大问题倒是没有几个。 这时代可不是真的人人平等,吃饱饭后整天广场舞给衙门找茬的年代。 虽说黑牛城开明,对百姓友好关爱,可专政队伍仍旧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一些闲散懒汉泼皮无赖无理取闹的,一旦触犯了条例规定,妨碍了他人安全,违反了公序良俗,一样被城管队伍捉去,轻微的罚款或者简单劳役惩罚,严重的交给了劳动改造营。小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