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讨论 (第1/2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郑新同学并没有被声势吓到,反而激起了他一颗好胜的心。 就如同学校教育的道理一样。 有理不在声高,有志不在年高。 去想,去做,去思考,去改善。 一边步步紧逼,聚众声讨,一边毫不退让,作息如故。 吴水生报告给白守良之前,也有一点想法,郑新是个好苗子,若是白城主坚持借机会推广短发,那么他决定挺身做个恶人,带头把风气整顿过来,若是白城主没那个意思,他也能想办法早点劝劝郑新,不至于让小孩子走了牛角尖,毁在这种事情上。 白守良思考了半天,再次问询了一些关于双方的观点和支持人群,想到了一个主意。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再来全面的推广一下私货。 过了三天,愈演愈烈的争论从学校扩展到街坊邻居,连各行各业里都或明或暗的讨论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而这一天,新的黑牛城日报突然增加了厚度,用了足足八个版面用来介绍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双方观点。 反对的很多,支持的也不少。 反对的主要是原先的富裕百姓和有点学识文化的群里,支持的主要是年轻人,特别是在黑牛城接受了扫盲再教育和各种阶段学习的学生群体。 当然,在其中和稀泥看热闹的也不少,所持的观点和态度没那么激烈而已。 八个版面,四个是反对的理由和声讨,两个是证明短发没错是自由的选择,另两个模模糊糊,希望息事宁人,各打八十大板。 黑牛城日报明确表态,欢迎各方人士发表自己的建议,报社在五天内会刊登论述相关清楚白话通顺的文章,并给出润笔费用。 无论是正反方或者中间派。 这一下,就好像火上浇油一样,议论的声音更大了。 黑牛城日报每天的发行量也有五六千份,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 除了几个部门和各个坊市都有发放配额之外,还有就是交易中心、商会、为商队预备的商业中心、茶馆、旅社有一些订阅量占了主要比例,剩下零星的个人用户也有一些。 毕竟,经过大半年的扫盲推广,黑牛城里的百姓识字率很高。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个能简单看懂白话文书的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黑牛城几乎所有的告示、通知、福利、政策、制度等等,都是刊登在黑牛城日报上的。几个大的坊市街口虽然也有大的告示张贴,可有些东西更新很快,户外的告示也只刊登最新的,不方便查找以前的内容。 所以,订阅报纸就成了一种了解黑牛城政策制度的最好方法。 自从黑牛城日报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越印越厚,涉及方方面面的报道也逐渐增长,报社变成了有几十号人的一个机构,除了受后勤部检查以外,可以自主经营。 原本,推出了故事和广告信息版面的报纸已经实现了一点盈利,虽然不多,但确实足够印刷成本和人员开支了。 报纸的概念推广开来以后,免费发放的报纸还是被白守良建议更改为按份出售,一份两个铜板,这些就是售卖人员的薪水。 将一些老弱群体发展起来,分固定和游走卖报送报,终究是养活了一部分人。 这些弱势群体,原本就是家里的负担,能不花多少功夫和力气,自己挣一份薪水,活的更为体面,更带动了家庭和谐和认同感。 然后,有点实力的家庭自己经常买一份看看最新消息,没什么实力或者识字不多的人,也经常去茶社、码头、社区小集市等等地方,听听别人看报纸得来的消息。 报纸更新快,内容多,常常一份报纸讲上两三天都能有人关注,读报和讲报成了茶社、码头的固定节目,用来聚集人气打造口碑有很好的效果。 这回,通过报纸,无论知道不知道短发事件的人都听说了来龙去脉,有点文化有点想法的人更是对投稿产生了兴趣。 这个不需要写离奇故事那样需要文采水平,只需要讲清楚道理和理由就能被采用。不说稿费什么的,光是自己的文章和名字能登上报纸变成规整的小方块字,让黑牛城七八万人甚至更多的人看到,这名声效应就让人垂涎不已。 黑牛城之外,南边的雁石镇、安丰军城、淮南市,北边的凤城等地,都开始就行看黑牛城日报了。 用他们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看看你们说些什么也是好的。 就算是做生意的商家,在日报上登个广告,也有不错的效果,打探问询成交的几率就高了很多。 更何况是写字收钱的文章,那更是一种相当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的认可,能把自己的声音和想法影响几万人,说出去也是一种面子。 大讨论正式拉开序幕。 五天时间,能写的自己写,不会写的一边口述一边拉着能写的人帮忙写,光是投稿量就超过了原来一个月的数量。 报社不得不拉来一帮老师和学生帮着筛选稿件。 为了尽量保持公平,选的都是中间派的帮手,只要表述清楚道理清晰白话通顺,就能进入报社编辑门的审核阶段,再经过筛选,将具有代表性的稿件挑选出来,加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