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敲诈 (第1/1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北面的潘集、张集两个地方差不多算是相邻不远,直线到白云镇的距离也就二三十里路的样子,这点路程按说比草湖铁矿近的多。 但是,直线距离和实际的道路运输长度,一趟实地考察下来,要真的运送大量的石炭,花费的时间估算起来可能会是草湖铁矿到黑牛城路程的几倍还多。 望山跑死马,说的就是潘集、张集这种情况。 不仅是丘陵沟壑,还有崇山老林,全都是大宗物资运输的天敌。 白守良选的地方实在是太好了,最初的黑牛城是选了牛栏山和淮河段的夹角山坳,天然的屏障节省了不少防守的精力。 紧接着北上的白云镇,也是荒郊野外的不毛之地,这才在金国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站住了脚跟。 现在,要往外走,本来带有保护色彩的自然屏障,就成了拦在身前的巨大障碍。 潘集、张集没有草湖村那边的类似渒水的支流水路可用,要想往大的城镇转运一下,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 或者说,整个淮河北岸,金国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城镇。 这就可以看出一些金国和宋国的不同了。 淮河南岸,虽然是两国交界,还历经了不少的战争摧残,可宋国仍旧是建了不少城镇和聚居地。 一个是为了就近监视对岸动向,顺便可能还存着用这些人做些缓冲,让后面的防御队伍有点时间准备,甚至是靠着这些城镇,供养和驻扎了不少防御军队。 另一个原因,就是淮水商道对宋国有着别样的意义,无论是北面的金国,还是西边离着很远的吐蕃和西夏得来的物资,或多或少的都借用了这条国境线上的水路,运往东边更为发达的大城扬州,甚至临安。 宋国可以说是,刻意在南岸安排了不少人烟稠密的城镇。 反观金国,正好相反。 他们把北岸的不少百姓全都强制迁往了更北边一点的地方,不说寿州这种为了榷场而修建的聚居地,有点规模的城镇都离淮河数十里路还多。 北边的地盘本身就是抢来的,金国人更怕好不容易抢来的百姓偷偷的跑回宋国。 相比地盘,金国人更在乎人口一些。 反正,缺什么,只要南边有的,都能靠抢解决,稳住了手里的人口,就能把控住地盘。 要说人烟稀少的北岸可能被宋国人偷袭,这一点金国人更不在乎。 全是荒废的丘陵野地,更适合金国的战马奔驰。 白云镇建设之初,也没遇到几个当地的土着,甚至有了一定规模之后,才被寿州的武安发现,全都是托了金国放养政策的福。 这回,原本有点把握的潘张石炭矿,白守良是有点把握的。 白云镇给兀里坦武安开放了这么多稀奇有用的物资交换,还通过谢家兄弟把铁料这个诱饵抛给了开封来的蒲速烈石林家族,只看这俩人忙前忙后忙着赚钱的劲头,白守良觉得金国人也不难搞定。 但,这个印象被潘张石炭矿所在地的颍州葛庄镇的驻军打破了。 虽说距离不远,可潘张确实刚刚出了寿州府地界,到了隔壁颍州府的地盘,离那边最近的就是葛庄镇,也有差不多半个千人队的驻军。 本就不是什么富裕之地,围着几个淡水湖泊有一圈数万亩的成型田地,原来就是远近有名的良田。被金国占了之后,本地百姓逃散的干净,却没办法带走这些生根的土地。 金国人虽然是放牧出身,对已经开发成熟的田地还是认得出来的。 这一片于是就成了周边驻军的一个粮草来源之地,除了军队,还有驻军征召或者叫调派过来的近万名百姓,负责耕种这些田地。 整个颍州府,基本都是星星点点的农庄一样的驻地,以往寿州的不少粮草都是由他们供应着。 白守良派出的探矿队伍,顺着山路丛林,进了颍州之后,不免的跟这些人远远的打了交道,虽然不至于被抓捕,可对方确实明白了这批人在干些什么事情。 葛庄镇离勘查出来的潘张石炭矿不远,两者之间是没多少起伏的平整道路,自然是运输渠道中优先备选的商路之一。 当地驻军明了了他们的任务之后,也没多做阻拦,寿州的一些变化,早就传到了这个隔壁不远的地方,黑牛城的名声和神奇,多多少少影响了军队将领的一些判断。 黑牛城好东西多,是可以打交道的。 只是这个交道打起来,葛庄镇有点过于高估了自己。 他们可以出人出力,但是要石炭矿产出的一半收益,其中大半最好是折算成铁料交付。 若是仅仅这一点要求,白守良觉得还可以谈谈。 开发潘张石炭矿只是黑牛城后续发展的一个后备选择,淮南的石炭目前增大了不少规模,寿州也有不少的石炭往这边运输,量虽不大,终究是有这种资源。 至于运输,虽然是逆流水运,但用船总比陆路省事的多。 让白守良觉得自己被敲诈的是葛庄镇驻军的第二个条件。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