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治篇第138节 派系林立,党基塌陷(2)

派系使得党基塌陷,还表现在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因不堪蒋介石的独裁与高压,不满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而另组新的党派上。抗战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内的民主派秘密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前者由谭平山、柳亚子、陈铭枢等人发起,后者的主要发起人是李济深、何香凝。可以说,这些人如同他们党的名称一样是国民党的促进派,很多是党内的精英。但他们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所不容,不得不重新组建革命的新党派,以在人民民主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1947年年底、1948年初,国民党各民主派在香港大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大会选举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蔡廷锴等十六人为常务委员,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的夫人都在形式上离开了这个党,国民党的基础已经崩溃。

评析:

蒋介石把巩固党基作为组织建设的根本性任务,然而,在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则是其组织上的顽症。

派系林立党基塌陷。第一,派系林立,导致无序竞争,元气大伤。在国民党政坛,你争我斗,此起彼伏,恶性循环。第二,派系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派系与派系之间相互排斥,派系又具有无限可分性,派中有派,圈中有圈,相互掣肘,拆台有余补台少有,各种离心力使国民党组织涣散,很难形成内聚力。第三,压制民主,排斥异己,使党内的民主精英难以栖身。第四,派系林立产生的离心力,使国民党军队濒临崩溃。蒋介石自成体系,排斥异己,党心、军心涣散,离心离德,到了国共两党大决战的时刻,自行瓦解。

派系林立固然有其历史上的因素,但根子在蒋介石,他在党内带头结党营私,形成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自己带头搞派系、立山头,其他的政客必然效法;自己要扩张派系,不能真的去解决派系林立的问题。

派系林立的问题久治难愈,又一个根源在于,政治利益的驱动。各个政治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需要拉帮结派尤其是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独裁地位,维护所代表的政治集团的利益,常常是主动挑起派系斗争,打压其他利益集团,这样势必促使其他派系的内聚力。即使打着维护党基的旗帜,别人也不会束手就范,这样的组织治理只能是越治越乱,越治越散。

派系林立的问题久治难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民党缺乏严密、完善并且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政坛竞争始终处于无序的状态,权术成为重要的运行机制,派系林立既是这一政党政治的产物,又是这一政党机制用武之地的基础。

派系林立的问题久治难愈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叛变革命后的国民党已完全丧失革命性,成为腐朽没落阶级的政党,其阶级本性是结党营私、派系林立的总根源。

治篇第139节 以“诈”损德,威权丧失(1)

西方政治学认为,政治权威结构有四个层次:法的权威、机构的权威、职位的权威和人格的权威。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有所不同。在现代代议制民主的政体中,首先是法的权威,法的权威特别是宪法的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是机构的权威,再次是职位的和人格的权威。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当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非常强的时候,人格的权威会高于职位的权威。在这里政治领袖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民党政权建立在非民主政治基础上,而且蒋介石实行的是独裁统治,很显然他的权威性来自个人的权威。蒋介石的人格形象并不怎么好,又缺乏政治艺术和政治幽默,先天地缺失人格魅力。而他又是最看重个人权威的,最具虚荣且心地狭窄。他不择手段地用权术和狡诈,制造人格的威权,想方设法地维护自己的威权。

事例:

例一:心胸狭窄,有仇必报。

领袖人格首先体现在胸襟开阔,豁达大度上,古人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而最高领导人更不用说了。蒋介石却是小肚鸡肠,缺乏领袖应有的风范。他绝对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不忠、不恭,更不能容忍做有损于他的声望及其威权的事情。同一件事,对其态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后果。

西安事变期间,刘湘和韩复榘是华东和西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他们又在军阀中小有影响,其态度如何会影响一大群人。韩复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