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一曲既罢,刘通站起身来,说道:“刘通献丑了。不对之处,请姑娘指点。”

那姑娘说道:“你的指法,起初有些生疏,想来是久未弹奏。不过,愈到后来,愈是精妙,一曲《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意存高远。刘公子胸襟广阔,志向远大,令人钦佩。”

刘通连称惭愧。那姑娘又问:“听你口音有些奇怪,不知从哪里来?”

刘通答曰:“我是浙江衢州人,家父刘正夫。”

那姑娘“哦”了一声,顿了一顿,象是在作出什么决定,终又说道:“我姓赵,叫赵茹。”她的名字是赵茹,被刘通听作赵如。

刘通心想,这女子气质高贵,拥有焦尾古琴,定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千金。且不管它,俺刘通这就去也。遂告辞道:“多谢赵姑娘赐奏琴曲,刘通这就别过。”

二人致礼而别。走了一阵,刘通鬼使神差一般回首而望,见那赵姑娘也在看着自己,二人对望一眼,刘通心中一颤。赵姑娘似乎不好意思,脸上飞起一朵红云,赶紧将头转到一边去。

刘通迈开大步,潇洒而行,一路上纵声高歌,后世的歌曲飞迸而出,在山间回荡。赵姑娘听在耳里,觉得这刘通人倒有趣,唱的歌既有些古怪,又有些好听,世间竟有如此怪人。

二三 论今寓古

一日,吴材吴老夫子给诸生讲授诗赋。吴先生系官学特聘教授,每月只来上一、二堂课。他年轻时与刘正夫、范致虚、江屿四人号称“四俊”,不仅才华横溢,更是英姿焕发。

吴先生满腹经纶,治学严谨,教学宽松。课上,他详细阐述诗、赋的起源和发展,纵向比较唐诗宋词的异同。在讲到赋的特征时,以平易的语义说道:“赋即是文章,状物言志的文章,这种文章中间要加上一些格律和韵脚,写赋其实不难,写好需下苦功。纵观赋的流向,咱们把它简单地分一下,有周赋、汉赋、晋赋和唐赋,古赋的格律并无特别严格的限制。宋赋沿袭唐赋,原本大同而小异,然科举写赋,却有定制,对全篇的句数、格式和韵律加以规制,我等欲求格物言志,实为不易。现举《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和《离骚》四赋,逐次讲析,并与诸位一同鉴赏。”

他说的深入浅出,虽然其论调未必为学者所赞同,但他的讲述比较容易让官学中的愚蒙所理解。吴先生能够因材施教,浑然不类那帮一板一眼的老学究,他的课让刘通等人听得很入神。一些心不在焉的少爷们则是神游天外,或梦周公,或意会隔壁的妹妹去也。

吴先生讲授完,让众人或写诗词,或写文章,他看中的是真才学,对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并不执着。各人开始运笔、思索,快慢不一。刘通来到北宋后,对古人使用文言感觉特别的别扭,你说他们放着好好的白话不用,偏偏故作高深状,搞出晦涩艰难的东东来为难人家,那不是吃饱了撑的?上古时期刻石记字、刻木记字,而且创造的字数较少,使用简括的文言还能理解,但布帛、纸张发明以后,没有发展出白话文,实在有些奇怪。尤其是纸张出现以后,白话仍未登上大雅之堂,更加不可理喻。

他想,以后一定要推广白话文,只有白话文为广大民众所拥有,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昌盛。那些爱搞文言的老古董就让他继续搞,研究历史得靠这些,爱写诗词的尽管写,无需限制。多一些体裁,丰富文化生活,也是美事。难度在于白话文的推广必然受到阻碍,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地,但一开头强力推行是必要的。有朝一日若能掌握政局,必行此法,即使大业难成,也要大声疾呼,能影响多少是多少,行动起来先。

刘通在泉州初写文言时,颇感滞涩。耳濡目染、天天操练下来,已由当初的生疏蹩脚,渐渐地适应和熟悉,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时下,写上一二段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回写了一小篇的文章,再作了一二首歪诗交了上去。吴先生看诗文中带着些灵气,点头赞许。并不是刘通妙笔惊人,也不是套用后人的佳作,而是吴先生看出他的进步,以示鼓励。

原先那刘中明写的大作,文不像文,诗不像诗,赋不像赋,快板不像快板,那一个叫十三不靠,常常让人笑掉大牙。如今这文有点样子,这诗有点那个意思,遇到吴先生这样的明师,那是要大大表扬一番的。

高衙内高公子今天约了几个同道,要打刘通的秋风,一看刘通交了作业,他也坐不住,赶紧大笔一挥,紧跟着送了上去。吴夫子观赏奇文,似笑非笑,也不知高老兄写得是好是坏。待高强走了过来,刘通问道:“高兄写些什么?”高强说道:“一首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