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阻击外来干部的调入 (第1/2页)

(本章献给“爱吃滋补汤的涅盘果”,以感谢他赠送的催更符。) 孙德文和林琳走出张建国的办公室后,孙德文说:“林部长,到我办公室坐会,我给王县长打电话问问他啥时有空。” 孙德文的办公室和张建国的同在一层楼,只是张建国在东,孙德文在西头。 林琳点头道:“好的。” 张建国在两人出去后,点上一根烟,沉思起来。 来到临河当这个县委书记,自然要安排几个手下。 别说现在有空余的岗位,哪怕没有,他也会想办法腾出空位。 这就是作为县委书记的权利。 目前空出七个正科,十二个副科岗位,自己只拿四个正科,七个副科,才刚过一半,很过分吗? 当然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看来阻力还是很大的。 不管多大阻力,自己这些人手也必须安排下去,否则,这项人事任命自己绝对不会同意。 只是,有点失误的是,刚才自己找的那个看似漏洞最大的任命,竟然是最不合适拿来作攻击目标的。 看来这个苏昊有点东西,他可能也是被孙德文等人看成了临河县的未来希望之一。 既然如此,不妨就想法在苏昊身上做文章,以此让孙德文林琳做出让步。 孙德文和林琳来到孙德文的办公室后,在招呼秘书齐苍明给林部长沏上茶水后,就让齐苍明出去并关上了门。 “部长,你怎么看?” “书记,我认为,一个正科,两个副科,就足够了。”林琳回答。 孙德文点点头道:“对,和我的想法基本一样。部长,这次咱们一定要坚持。咱们临河人能出去的人很少,这次再这样被挤压,以后能出去的干部就更少了。” 林琳知道,孙德文所说的出去,是指临河县人成为市一级领导干部。 目前,在市一级的在职领导中,去除人大政协这些没有实权的单位,目前没有一个是临河县人。 固然这和临河县的经济较差有关,但这种现象依然很不正常。 毕竟,其他县都有人正担任着市一级领导,包括其中两个和临河是难兄难弟的贫困县。 在市级领导中越是没人,临河县籍贯的人就越难出头。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孙德文忿忿不平地说道:“市里认为咱们临河县没有合适的人当书记县长也就算了,但若是认为连个镇长局长的都没人能胜任,那就太过分。咱们不是有苏昊这个典型吗?那就要借助苏昊,把临河年轻干部的形象竖起来,全力阻挠从外面调入干部。这份名单是咱俩征求了其他多名常委的意见,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他虽然有一票否决权,那又如何,我就不信他能一再否决。既然市里指示尽早解决好咱县的人事安排,我就不信他能否决几次。所以,我的意见是,最多留给他一两个从外面调入的名额,正副都无所谓。” “那王县长哪?”林琳问道。 “王县长跟苏昊关系匪浅,还特意通过苏昊和咱们结交,而且我听说他选的联络员苏华安就是苏昊推荐的。我估计他应该没有从外面调人的打算。等会咱们跟他谈谈。” 孙德文拿起电话,待那边接通,就说道:“县长在吗?我是孙德文。” 接电话的是刘长生。 今天苏华安刚上班,一切还不太熟悉,刘长生还需要带他几天。 放下电话,孙德文说:“部长,咱们走,华清同志在。” 当两人来到王华清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后,王华清仔细地看了一遍两份名单,说道:“德文书记,林琳部长,我刚来临河县,对临河县的干部情况不了解,不宜做出决定。这事还是辛苦你们多多费心了。” 孙德文笑着说:“华清县长,我和林琳部长的意见基本上是一样的。虽然我们临河县的干部没人能胜任县级领导,但能胜任科局级干部的人还是不少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大肆从外面调入干部。当然,即便是本土干部,一样会支持县政府的工作,这点,我是可以打包票的。” 王华清哈哈笑道:“那就多谢了。我来临河县,只想认认真真地做点有利于临河县人民的事,有以德文书记为首的干部们的支持,我就不担心了。” 林琳微笑着问道:“华清县长,你有需要安排的人就给我说声。” 王华清点点头道:“那好,我就不客气了。” 说着,王华清在稿纸上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并简单做了备注。 随后王华清指着第一个名字说:“这个叫武安平的,水利学校毕业,目前已经担任了两年的市水利局水文和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的科长,我想把他调到县水利局担任局长,请德文书记和林琳部长帮我把把关。” 随后王华清指着第二个名字:“郭长林目前是县医院放射科副科长。此人是珠城医学院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技术过硬,为人踏实,但因为太过老实,一直得不到重用。以他的学历资历和能力,完全胜任县医院的副院长。” 孙德文和林琳一听,便猜到这个郭长林应该是王华清的亲戚同学或者好朋友,估计苏昊就是通过此人结识的王华清。 县医院的职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