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画外音):韩非提出首先消灭赵国的主张,是为了保存韩国,但韩非提出的主张,每一条具体的理由,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说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秦国的角度 ,来阐发他的主张

我们上一集讲过,韩非这个人口吃,不大会讲话,但是文章非常好,特别善于剖析利害,这是韩非文章最擅长的一点。赢政看了韩非的上书以后,赢政很聪明,没有作判断就把韩非的上书发给朝中的大臣商议。第一个起来反对韩非的就是李斯,李斯反对的理由有这样几点:第一,心病必除。他说韩国对于秦国,就像心里面隐藏的一个病,虽然现在没有发作,但是一定会发作的。比如说,秦国有了突发事件,韩国一定靠不住,所以韩国是必须要除掉的一个心病,他尽管称臣,仍然是秦国的一个心病。第二点,这个心病必发作,这个病埋藏在身体里,也许一两年不发作,但是如果我们对付赵国,齐国,需要举全国之力,这个时候,韩国这个心病就会发作。当年秦穆公兵败崤山的那幅惨状就会再现,所以韩国是必须要灭的。这样,李斯和韩非的意见就是针锋相对的了,所以李斯主张灭韩,韩非主张灭赵,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秦王嬴政在制定通天大计的时候两个观点的冲突。它的本质是秦国和韩国两国利益的冲突,这就是通天大计卷入的第三个人,韩非。当然,秦国这个时候是老大,军事力量最强,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秦国相比,所以秦国很自然要用军事力量来消灭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军事力量之外,还要不要用其他手段呢?李斯认为,还要用外交手段,李斯讲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多派一些人,带着很多钱到六国去,收买那些可以收买的重臣。能收买的收买,如果他很廉洁,不收钱,就暗杀,然后再派大兵随其后。这样李斯就提出两种手段,一个是军事力量,一个就是金钱,李斯主张两种手段同时使用。而赢政确实经历过一件事,赢政主政之后,曾经发生过四国联军进攻秦国的事情,当时秦王赢政召集六十多位大臣商议,大臣们都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姚贾出来了。姚贾提出来给我钱,我去把这四国摆平。赢政听了很高兴,给了他一大批活动经费。姚贾用了几年的时间,把联合进攻秦国的四国全部用钱摆平了。姚贾回来以后,秦王赢政封了姚贾千户,提拔作了上卿。这个事情被韩非知道了,韩非就立刻上书,上书中间指出来姚贾犯了三条大罪,第一,贪污公款;第二,假公济私,第三,出身卑微。我们先说第一条,他说姚贾拿了你赏的钱,活动了几年,都不知道这个钱他只花了一小部分,一大部分进了他自己的腰包。第二,他拿了你的钱,到各地结交了很多诸侯王,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这叫假公济私。第三,姚贾这个人不行,姚贾是魏国人,父亲是把守城门的人,“守门监者”,是魏国守门人的孩子。姚贾在魏国曾经犯过盗窃罪,有作案记录。到了赵国以后,又被赵国驱逐了。你看这个人出身这么差,还犯过罪,你和这种人讨论国家大事,不是让我们这些人太掉价了吗?赢政一看这个信,就质问姚贾,说你是不是拿着公款去结交诸侯了。姚贾说确有其事,赢政一听就大发雷霆,说你既然这样做了,怎么还有脸面回来见我?姚贾说,你听信别人的谗言了,中国历史上,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的事儿太多了。你要是听信谗言,你手下就不会有忠臣。赢政说,这条我们姑且不问,有人举报你,说你是监门人的孩子,有盗窃罪的案底,在赵国被驱逐过,有这事儿吗?姚贾说不错啊,但是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吗?帮助周文王的姜子牙,当年在齐国不是一个被驱逐的人吗?还有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是个商人,商人按照中国古代的看法,士农工商四级,商人是最末流的一级。管仲是个商人,出身不好,但是齐桓公不是重用他,最后称霸天下了吗?我们再说秦穆公时的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一个人,但是百里奚帮助秦穆公,这些人哪一个是出身高门贵族的,但这些人帮助自己的国君不都是成就了霸业吗?如果你用人要讲出身,要用高士,我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有一个高士,商朝人叫卞随,当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找他去商量。他觉得找他商量灭掉一个君主是一种耻辱,然后卞随就投水而死。这可是个高士,你能用吗?还有一个夏朝人叫务光,商汤灭夏桀后,据说商汤想把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干,自沉于庐水之中,这又是个高士,都是出身高贵,德行操守很高尚的人,他愿意为你服务吗?你现在是用人,用这个人的才,不是衡量他的道德水准和家庭出身。家庭出身再高贵的人,如果没有功劳,也不能赏他,秦王赢政一听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