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蓝田玉刻的,这八个字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说我的地位是老天给的,可以永远传下去。传国玺很重要,刚才我们讲德运,总觉得不好琢磨,传国玺就不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古人就认为传国玺是德运的一个物质化的表现,我当皇帝是合法的,因为我有传国玺。我们听三国,孙坚得到传国玺,闹了很大矛盾,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想拿到传国玺,拿到就证明是合法的,就是奉天承运的。传国玺宋代以后丢了,朱元璋当了皇帝,没有传国玺,遗憾了很长时间。第四个,就是封禅,在泰山顶上修一个坛,祭天,这叫封。在梁父山底下祭地,这叫禅。泰山和梁父山是两座山,梁父山在泰山脚下,封和禅一前一后,同时举行,合起来叫封禅。秦始皇是在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个封禅大典不是一般的祭天仪式,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祭天地仪式,不是一般人可以祭的,平民百姓敢到泰山上祭天,那是找死。古代举行封禅的只有两种人,异姓而王的人,改了姓自己当皇帝的人。再一个,治理天下太平的人,除了这两种,其他人不行。我们知道秦始皇,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大典。其实这个封禅是个仪式,秦始皇就是要通过这个仪式,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合法皇帝,就是夺周天子的江山是合法的,这个很重要。第一,证明皇帝不是偷来的,第二,其他人不要和我学,你们学我,夺我手里的东西,不合法,你们不是奉天承运的。这个德运说是个双刃剑,既能论证新王朝的合法,又能为下一个王朝取代这个王朝作理论上论证。秦始皇当然不愿意论证刘邦能取代他,他只愿意论证我的王朝是合法的。刘邦当了皇帝就要竭力论证他也是合法的。所以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是巩固江山,打江山不容易,坐江山更不容易,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从舆论上证明自己合法,便于自己统治天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光有思想上的统一不行,还要从组织上保证天下的统一。秦始皇也想了办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灭完六国,丞相王綰就建议,说六国之间有三个国家离秦国太远,就是燕,齐,楚,我们现在不好控制。我建议在这三个地方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让他们控制这些国家。秦始皇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议论,绝大多数大臣赞成王绾的意见,又有一个人反对,就是李斯。李斯这时候是廷尉,主管司法的官。李斯说有一个道理,刚开始封的时候,你是封你的儿子,儿子和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不会闹分裂。但是往下传,越传越远,几代之后,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就远了,互相之间就要争土地,这就是周天子最后闹到春秋战国,不可收拾的原因。今天封了,还会走周天子的老路,所以不能封。天下只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样郡县制就产生了。最早的郡是在晋国产生的,《战国策》中记载一段话,“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打败敌人以后,上大夫封一个县,下大夫封一个郡。可以看出,早期郡比县级别低。到了战国,县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比郡要低。战国七雄都在边疆重镇设立郡,郡下再设县,我们将过很多这种例子,比如秦武王时期的甘茂,打下宜阳,建立了三川郡,吕不韦打下濮阳,建立东郡,战国时期七国都有郡。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把一些小的邑合并成县,但真正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从组织上保证了秦始皇的绝对权力,郡的太守,县令县长,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而且不能够世袭,这样就保证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所以郡县制和皇帝制是密切配合的。在中央政府,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三公,下面有九个主要的大臣,叫九卿。郡县制和三公九卿从组织上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我们这一集讲的,都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采取各种办法巩固统一成果。秦始皇的巩固统一不仅仅限于这些,秦始皇还在文化,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秦朝的统一。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谢谢。

28:统一制度

[画外音]上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秦始皇从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上采取了很多办法来巩固秦帝国的统治,而接下来在文化和经济上,秦始皇也采取了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的办法,来加强统治。史书记载,秦始皇使用小篆来统一中国文字,但是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出土的秦朝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秦隶,这是为什么呢?是史书记载错了吗?还是另有原因呢?秦始皇还在经济上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这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