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最讨厌别人谈论他的生死问题,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准讨论,不作准备,一旦发生意外就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诏书。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将诏书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的心理。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如果秦始皇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皇上,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而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所以,我估计在秦始皇没有病故之前,赵高不敢把诏书有意扣留,也不可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来,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可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下太子人选,仅在他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和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图。秦始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由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又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唯有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这个知情者范围太小了,所以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无法参与,命运就掌握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手中。秦始皇的玉玺在赵高手上,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能够改变秦始皇的生前愿望,实施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移交。尽管赵高手下个别宦官已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们未必知道诏书内容,即使知道诏书内容也绝对不敢泄露半个字。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而发现这个漏洞的人一定是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画外音' 两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弄清秦始皇诏书“未授使者”的真实原因了,只能怪秦始皇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韬略。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的权威在死后还能光茫万丈,自信虎老余威在,然而就在他一直高傲地仰视天空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他脚下挖坑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挖坑的呢?

赵高是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然而赵高是谁呢?他怎么能够代拟诏书,存放诏书,并在秦始皇身边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机要职务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是司马迁鄙视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蒙恬列传》和《李斯列传》的记载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因为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来的秦国?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有人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秦国,后来留在了秦国,但是,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赵高的母亲是犯人,受过刑,地位低下。刑满获释之后便留在“隐官”干活(《史记·蒙恬列传》的原文是“隐宫”,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马非百认为“隐宫”是“隐官”之误)。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在“隐官”。“隐官”就是一个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作坊。赵高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地位当然极低。但是赵高有一大优势,有两手绝活,一大优势是“强力”,即身强力壮,做事勤勤恳恳。两手绝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长书法。我们在《统一制度》一集中讲过,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之时,颁布了三种标准字书,其中一部就是赵高写的《爰历篇》,可见赵高有一笔好字,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