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太可信,因为毕竟在这个问题中间,我们刚才详细地讲了六个回合的搏杀,那个搏杀要是事先安排好的,那还真得找一个好的编剧好好写一个脚本,你怎么攻我,我怎么防守,然后要反复地排练,那不是一般能做得到的。我觉得这六个回合的较量,不是长期排练后的表演,而是两个人的真实较量,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应当说“屈从说”倒是比较合乎我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六个回合:第一个回合,赵高上来就说要篡改遗诏立胡亥,这是他的想法。李斯是怎么反驳呢?亡国之言——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第二个回合赵高摆出来“五不如”,你五个方面都赶不上蒙恬,将来人家肯定重用蒙恬不重用你。李斯怎么说呢?他说我只知道奉诏,个人安危我置之度外。这是很义正言辞的。第三个回合赵高还是强调扶苏一称帝,一定会重用蒙恬。李斯回答说,我只知道“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我的职责是奉主之诏,我的命运听天之命,我不能背主。第四个回合赵高大谈“安、危”,李斯是大讲“主恩”;你讲你的“安、危”,我讲我的“主恩”。第五个回合赵高拿胡亥压李斯。李斯说,国君的继承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不按程序来不行,历史有教训。第六个回合赵高大讲“顺其意则利,逆其意则违,”这个时候李斯才屈从。应当说李斯是屈从,而不是迎合。虽然屈从跟迎合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这两者对李斯的评价就有了区别,结果一样,但评价不一样。所以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了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应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应该放弃的是睿智。所以,李斯的变节主要是怯懦和无奈,是屈从而不是迎合。因为他毕竟跟了秦始皇27年,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他为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做了很多贡献。比如说在兼并六国之前,他主张首先灭韩;兼并六国以后,他力主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的时候,他写了统一文字的标准字书。当然他也做了一些错事,比如说他建议焚诗书。说明李斯这个人是有功有过,这很正常。李斯跟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李斯所有的儿子娶的都是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所有的女儿嫁的都是秦始皇的儿子。这叫什么关系?姻亲关系啊,政治联盟啊,婚姻是一种政治联盟的手段啊。李斯有多少儿子咱不知道,反正个个娶的是公主;有多少女儿也不知道,但是个个嫁的也是公子,两家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我说“双簧说”不可靠。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的太守,当李由回家省亲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到李斯家里去祝贺,他家门口的车辆有上千辆。李斯看过以后感到震惊,也感到后怕。他想起他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老师是谁啊?荀子。荀子跟他说过“物禁大盛。”万事万物最害怕的是达到顶点,盛极矣则衰。所以,李斯当时就感慨,你看我现在儿子一回来,我也没打招呼,文武百官都来冲着什么?是我的权势。我的权势如果达到这么一个程度的话,我将来什么时候收手?他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他始终没能破解。

'画外音' 对于秦帝国来说,可以说是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当年他为秦国带来的是一系列立竿见影的计策,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所向无敌,秦始皇更是视李斯为股肱之臣,但这一切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那么,谁该为李斯的变节负责呢?秦始皇有没有责任呢?

李斯是变节了,谁应该为李斯的变节负责?那毫无疑问首先是李斯本人,你自己变节了,你能叫别人负责吗?肯定是李斯要负责任的。因为他有两种选择,面对赵高他可以拼死一争,他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他的屈从就注定了沙丘政变成功,也注定秦帝国快要终结了。所以李斯在这个问题中间,他首先应该自己负责。其次,我觉得应当为李斯变节负责任的还有一个人,是谁啊?秦始皇应当负责任。秦始皇不该留下这个漏洞啊,你留下这么个大漏洞,让李斯一个人去扛漏洞,他扛不住啊!秦始皇为什么留了漏洞呢?就是没有立太子。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也不要紧,临终之前把跟随他巡行的所有大臣都叫到身边,明确宣布扶苏继位,李斯还能一手遮天吗?他也没有这样做。真不行的话,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立若干个顾命大臣,搞一个顾命大臣班子,由班子说了算,李斯一个人说了不算也行啊。再就是,赶快把遗诏发出去,在自己未咽气之前发出去,遗诏发出去后不可再追回,不可再更改了,这也是可以的。所以说秦始皇自己犯了很多错误,留了这么一个大漏洞,然后让李斯一个人去堵枪眼,李斯堵不住啊。于是胡亥在赵高的策划下最终摆平了李斯,为他的登基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说,这个大局基本上定了。但是,尽管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