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赝醭�兔鹜隽耍∧敲从衅橇Φ淖佑の�裁疵挥心芡炀茸∏赝醭�兀渴亲佑の弈苈穑亢幽洗笱�趿⑷航淌谖��绦�彩鱿盗薪谀俊锻趿⑷憾潦芳恰で厥蓟省分�蹲佑ね龉�贰�

子婴用计杀掉了赵高,杀掉了乱秦亡秦的元凶,按理说秦帝国的命运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子婴是一个主持正义的人,是一个深得民心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的人。但是子婴仅仅当了46天的秦王,刘邦就打到了咸阳附近,驻军霸上。子婴穿着丧服拿着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在轵道,(轵道是一个亭,就在今天西安的东南)向刘邦投降,秦帝国自此灭亡。秦朝从襄公立国到子婴投降前后600多年,30多代国君,而秦王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就亡国了。

我们上一集讲过,子婴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而且也是一个有胆识的人,他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不能够挽救一个王朝的灭亡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讲一下天下的大势,我历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古今中外所有的英雄都是时势英雄,离开了这个时代就没有这个时代的英雄,子婴之所以最后亡国,是因为当时天下的大势已经让他无力挽回!这就是,二世养患、赵高嫁祸、积重难返、大势所趋、无力回天,子婴只好投降。但是这个大势我们一直没有讲,我们从《秘不发丧》那一集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后秦始皇时代秦朝中央政府内部的杀戮和清洗,没有去讲秦二世继位以后天下大势的变化,而这个天下大势的变化是子婴最后决定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最大的变化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距离秦始皇的病故整整一年,巧的很,头一年七月秦始皇病故,第二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本来一个秦帝国发生了这么重要的陈胜、吴广起义事件,帝国的元首就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秦二世是怎么做的呢?秦二世的做法让我们非常困惑不解,他一听到关东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天下发生了这些事情以后,不承认。他觉得这个使者在说谎,把这个使者投入狱中,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说这件事了。你可见秦二世采取的是个什么政策,用我们今天一个含有讽刺意味的话来说,这叫“鸵鸟政策”!把头放到里面,外面的世界不闻不看,我不承认!采取了一个不予承认的做法。实际上这时候天下大势出现了两点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关东形势剧变,一个是秦二世漠然置之。秦二世为什么要漠然置之?我这里主要想讲一讲他的盲目自信和盲目乐观。

我们先说他的盲目自信。秦国是以武力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军队打六国的军队可谓势如破竹。秦二世虽然没有参与兼并六国的战争,但是他对他的父亲兼并六国战争的形势还是了解的,他知道秦国的武装力量是天下无敌的,这一点,秦二世非常自信。其实这也没有错。所以,21岁继位的秦二世听说有几个人造反,他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虽说这是很自然的,但这叫盲目自信、盲目乐观。为什么说盲目乐观呢?秦始皇是聪明之人,他知道要造反起义的人手中一定要拿家伙,没有家伙赤手空拳是要吃亏的,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立即下令,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缴,然后全部集中到咸阳城回炉冶炼,铸成了12个人形钟架两边的立柱(有的说法是12个金人,我不准备采用这个说法)。这12个人形的钟架立柱,一个重多少斤呢?一个立柱重六万斤。你想想,这个六万斤的立柱,要多少兵器回炉冶炼才能铸成啊?所以秦始皇几乎把天下的兵器都收光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反证,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兵器?我们不知道。但是贾谊在《过秦论》中讲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什么意思呢?砍一根树枝当兵器,拔一个竹竿,挑一块破布做大旗。陈胜、吴广的军队起兵的时候武器确实很差,这就是秦二世很乐观的原因。就是你们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我这里才有兵器,你们闹腾什么?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都收了,反秦的力量没有了,兵器都被熔化了,铸成了六万斤重的人形钟架立柱,秦二世觉得老百姓手里再没有兵器了。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吴广一起义,天下的老百姓纷纷响应,那些年轻人把自己县的县令跟县长给杀了,夺取了大量兵器,这样一来,陈胜、吴广的军队就不断地得到兵器,扩充兵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二世成了起义武装的运输大队长,后来这些队伍就有兵器了。这个情况是秦二世始料未及的,也是他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结果。

'画外音' 对于子婴亡国的论述,我们从天下大势看,子婴虽然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赵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